跨年演讲有这样一段话:
卡普兰,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做了一个调查,美国有案可查的720个职业当中将会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在中国这个数字会更多,大概70%几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这句话可能目前来看还没成为现实,但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实现。想像一下如果这种情况出现,个人、企业和国家都是什么样子。
个人
想象一下,当人工智能大面积取代人工,那么将会面临一种集体失业的现象。过去普通人通过工作获取生活的资本。当人类被机器人所取代,那就是说不需要人力,社会经济也会发展的时候,大部分人,尤其是失去工作的穷人该何去何从?《北京折叠》有句话:未来的穷人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这句话听起来真悲凉,从个人角度来看,当不创造价值的时候也容易被社会所抛弃。
这是穷人,那少数富人呢?(现在已经实现了)
可能更倾向于定制化服务。他们享有最好的空气、最健康的食物。私人定制医疗服务等。
还享有私人定制健康饮食。每天的饮食按照健康需求搭配、根据季节、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饮食量。私人形象定制。当他想要购买一套衣服,需要输入你的身高、三围等基本数据,再设置你想要的风格或者喜好,机器智能化的挑选出你想要的那套服装。如果用户还不满意,可以将自己想要的样式形成建议反馈给机器,实现定制要求。
当然也可以想象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人们不工作,国家提供福利让人们可以选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比如现在的瑞士和德国。但那些工作的人比起不工作的人心理可能会不平衡。
企业
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比如加工制造业,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可能未来就由机器人来完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类型的机器人,机械性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等等。除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在脑力劳动上的表现同样出色。它们可以编辑一篇文章、可以作曲,也可以科学而准确的翻译。任何一种单一的技能,它都能够运用大数据来处理,最终找到解答。
虽然对很多企业形成威胁,但也不是所有行业都影响。我想那些与人有关的行业,餐饮业、水行业、电力、网络服务基础设施、教育业、旅游业等等都至少是机器人不能完全代替的。是否应用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当人工智能的成本低于人工,企业会选择使用人工智能。
国家
对军事、工业、商业、医疗等等各行业都将大量应用智能机器人来取代人力。国家面对大量人口闲置对应出台相应政策,比如人口安置问题政策,集体科学化养老政策、福利政策,个人享有的权利规定等等。
设想一下,国家对于闲置人员的管理、福利等可能未来每个人会免费获得生活所需要物品,真正按需分配。人们即使不工作也可以生活,同时人口流动性更大。但不会出现高峰,什么早晚高峰通通不存在,也没有什么春运之类,每个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存在。可能未来不再以家庭为单位,而是以群体为单位,每种群体都有其共性,群体间流动性很大,人们可以任意在各种群体间穿梭。
在生育这件事上,也会比较随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结婚生育,也有很多人生育很多孩子,一切因人而异,没有限制。
未来的养老机构,统一大规模的管理和帮助那些失去行动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记录每个老人的记录每个老人的基本情况,身体状况,针对性的给他们进行护理。
在医疗方面,针对某种特定疾病,有专业机器人对病人跟踪记录数据,依据数据来给病人适合的药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科学化和人的意志的矛盾。人的惰性和情绪化使人们不愿意选择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人们会感觉缺乏真情实感而拒绝使用。
现在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分野,以后会不会出现工程师和其他行业分野。
那些不被替代的人们是否可以走到人工智能的反面。即那些人工智能不能完成的,至少是现在不能完成的。比如人类的情感。
注:文章是昨天写的,今天又把那个演讲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又看了一遍。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实在不全面也不准确。不论是放眼未来还是专注现在,我都没做到。本来自己不满意不打算发出,但不完美和幼稚也是成长的阶梯,那就勇敢点吧。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慌。人类文明几千年的成果,机器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心里很多疑问:未来是否人与智能机器的相处将取代现在的人际关系?2017年又会出现哪些黑天鹅?普通人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