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处于试探期的情侣,由于不确知对方对自己的感情的类型或者强度,总免不了要生气吵嘴的,特别是女孩儿,感情更细腻,要考虑的事情更多,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得更明显。
宝玉和黛玉也是如此。
那一天,宝玉一时忘情,对黛玉说了一两句《西厢记》中的“艳语”,黛玉由于不确认他这是表白爱情还是施之轻薄,就生气了,表示要去告诉舅舅;
这当然只是说说而已,当晚又不放心地去怡红院瞧他,结果吃了闭门羹,晴雯宣称宝二爷吩咐的,凭你是谁都不能进(明明宝钗进去了,并且后来来跟宝玉有说有笑地出来),把黛玉气的,“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直哭得“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但这实在是冤枉宝玉了。
对黛玉说《西厢记》里的“艳语”,固然是感情流露(有一定的试探性),拒她于门外,也完全是晴雯自作主张(嫌宝钗聊个没完不肯走)。
不管怎么说,黛玉是被气着了。一夜没有好生睡,第二天又是“饯花之期”,“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念了一首《葬花吟》。
这却被闻悲声而来的宝玉听到了。特别是听到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而这又被黛玉听到了,以为又来了一个象她一样的“痴子”,抬头一看却是宝玉。一见宝玉,她就啐道:“我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但话没说完,就长叹一声,抽身走了。
宝玉的出现,强化了她对昨晚被拒门外的气苦,但是实在又不忍骂他;但就在前面未见宝玉时“痴子”一念和眼下“狠心短命的”一语,已可探知,她对宝玉的“气”里,包含了无比的契合和深情。
宝玉听吟而悲恸,也正是与黛玉最深的“共情”。但她毕竟还是走了,并不会因为宝玉这一哭就产生“同情”。
而宝玉对黛玉的好,也正体现在这里:他并不清楚黛玉为什么会这么生气,但他不会因为她莫名其妙的生气而生气,而是千方百计哄她开心。
这并不能通过与她一起哭来解决问题(当然,他倒不是为了哄黛玉而哭的,是真实的共情),必须另想办法。
对付黛玉,宝玉是有办法的。
就这一回里宝玉采取的办法看,宝玉是很会利用“悬念”来吸引黛玉的。
你看他看到黛玉正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但他知道,说些“你到底为什么不理我”或者“你听我解释”之类的话,黛玉是铁定不会驻足的,必须get到一个点才行。他说:
“你且站住。我知道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以后撂开手。”
果然,黛玉本来是不想理他的,但是“只说一句话,从今撂开手”让她觉得“这话里有文章”,就忍不住停下脚步了。
这是怎样的“一句话”,说完就要“撂开手”,换今天的话说是要“分手”了,难道是“一别两欢,各自珍重”?她生气不假,不想理他也是真的,但她可从没想过要“撂开手”啊!
于是她忍不住要让宝玉说出那一句话来。
宝玉的第一步目标达到了。然而他并非真的有“一句话”啊!他只是要把黛玉拖住而已,眼看黛玉站住了,并且跟他说话了,他应该以为事情好办了,黛玉真的要他说“一句话”,倒又一时说不上来了,于是说话就带了点涎皮赖脸的意思了:
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
换了气生得不大的女孩儿,大概娇嗔一句“无赖”也就过去了,但是黛玉可没那么好糊弄,一听他这么说,一言不发,“回头就走”。
这一走,却把宝玉的灵机触发了,他在她身后叹道: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这一声叹息可太妙了。正如前面所言,如果宝玉还说些“你到底为什么不理我”或者“你听我解释”之类的话,他肯定是叫不应黛玉的了,还把“一句话”的机会给浪费了,因为这句话本身没有内涵,到了黛玉那里简直是可以直接过滤的无效信息,但宝玉这一句却内涵丰富,大有可回味处。
黛玉果然就“由不得站住”,问宝玉:“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
你看,黛玉被宝玉成功地激发起了好奇心,并且是感情上的好奇心,就不会在意他多说几句了。
宝玉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把自己的心意好好地倾诉了一番: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得到。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头,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到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到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是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我有冤无处诉!”
之所以原原本本引用这“长篇独白”,是要表明他前面那“一句话”的妙处:不仅是宝玉的肺腑之言,也深深击中了黛玉的心。
试析一下里面的一些要素,自从黛玉进府,宝玉和她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能有的、能想到的,都给黛玉、都为她考虑……那段无忧无虑、两小无猜的日子,最能让黛玉共情的了;
但更重要的是,宝玉为了向黛玉“表忠心”,竟然说宝姐姐、凤姐姐之类的人是“外四路”的(凤姐有点无辜受牵连,应该是宝玉为了避免目标太直接),又说没有“亲兄弟、亲姊妹”(探春与他关系不错,眼下也不管了),就是说,宝玉认为,他与黛玉一样,是这荣国府里“孤苦的灵魂”,只有他俩才能相互慰藉,相互温暖(在接下去的一个片段,宝玉还说,在他最亲近的人中,“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可不成了“一家五口”了?)。
并且关键是,宝玉还在说,他待黛玉一直没变,变的是黛玉!
这番话效果很好。
事实上,宝玉自己都被这番话感动了,“说着不觉滴下泪来”,黛玉呢,“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
这里的“灰心”,倒不是黛玉对人生没指望了,而是感觉赌不起气来了。
一句话:她着实被宝玉感动了。
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没有解开对不对?宝玉懂她,一看她“这般形景”,知道有门了,就紧接着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到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是。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
先承认都是自己不好,害林妹妹生气了;但是实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要她生这么大气;因为自己犯错令妹妹生气了,打骂任卿,只是不要不理人;搞得自己失魂落魄,死了也不得超生啊!
你看宝玉这做小伏低,都是我的错,只求你别不理我。特别是最后两句,可把黛玉心疼他的心都激发出来了,“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果真问他为什么不给她开门,宝玉也才知道这回事,也才得以解释因陪宝姐姐坐,并没有看到黛玉来。
想通了因由,黛玉也就明白了是“丫头们懒怠动,丧声歪气”,还在宝玉表示回去要问清是谁,“教训教训她们”时,开玩笑说:
“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论理我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
等到林黛玉拿宝钗来开玩笑,就表明她尽管还有酸意,但已经不生气了。
在紧接着的片段,宝玉和黛玉明显心情不错,虽然也发生了黛玉独自离去的情况,宝玉竟然也不着急去追,说:“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为什么这么放心,或者这么大意?
因为经过前面这一次“冲突”,他们的心更近了,彼此更懂了。
瞧,宝玉就用了“悬念”之法,解决了黛玉莫名其妙生气的问题,这是不是值得男同胞们学习呢?
对此,朋友们觉得妥否,欢迎留言讨论!
这样的故事,在《红楼梦》里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看到别人,看到社会,看到人性,非常值得细细品味,实为家中案头必备经典,还未拥有《红楼梦》的朋友,诚意推荐购买常读。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