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75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75年见证了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辉煌历程,从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抵御风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面貌的焕然一新尤为引人注目。以贵州为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雷山县西江苗寨作为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不仅保留传统苗族文化,还通过发展旅游业,让苗族文化走向世界,群众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
民族地区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75年来,贵州经济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经过三年建设恢复,从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到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13.25亿元,是1952年2446倍。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显著成就,从交通闭塞到“县县通高速”,“千沟万壑”变成“高速平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民族关系面貌的和睦共处。各民族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例如,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之间形成紧密的互助关系,共同开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并在旅游中弘扬民族文化。此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评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等方式,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面貌的共同繁荣。75年来,中华民族儿女共同谱写了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的壮丽史诗。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各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一过程中,不仅看到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显著成就,更看到各民族在团结互助、共同繁荣中展现出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道路,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要更加珍惜和巩固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成果,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植入心、践之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