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了土豆网站上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的演讲——人文科学方法论,持续两个多小时。在此做一下记录。
结合自身听课、阅读、思考的研究方法,张老师指出了近现代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演变,由以前的线性、单向转变为互相作用、双向的研究方式。具体以阅读文本来说,就是,我们在阅读时总是希望理解作者真正想说的话,想表达出来的意思,以为总有一个原原本本的文本意思自在得存在那里,我们要做的就是无限接近这个作者的文本的愿意。可按照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来说,这样的文本原意是不存在的。而文本的意思包括作者的意思和之后所有人对此文本的阐释,而后人的阐释工作是无止尽的,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是无止尽的。伽达默尔提出了视域融合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在阅读文本时,都带有理解文本意思的知识前结构,即我们总是带有一定的过去的经验教育环境作用于我自身导致的前结构,就像织布一样,我们用这个前结构的知识之网来捕捉文本的意思并纳入到自己的理解中。就像不是一个女孩穿流行的衣服,而是衣服在穿这个女孩,是社会的流行时尚在强迫这个女孩穿这样的衣服。而读者有自身可能理解的意思,而文本带有可能的被阐释的意思,这两种可能观察到的视域会发生融合,所以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相互融合和互相作用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永远不存在无前提的阅读,所有的阅读都包含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即便是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他也是带着先天认识之网来到这个世界的。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要阅读出作者的思想的生成过程,阅读出文本的空白,即作者的问题的断裂处。并进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来。
另外,他提到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包含错误,因为任何真理是有限的,只有包含错误,才能进步。真理是一个无限趋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