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者自负
01.科学家的《天工开物》为什么是禁书?
随着清朝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朝廷也开始正视文化方面,乾隆皇帝统治期间决定编纂四库全书。
同时对全国的书籍进行审核是否有违禁的内容,《天工开物》在审查中发现有大量的北虏、夷虏等词汇来描写清朝,而对大明朝却使用了“我朝”来描述。
还有一些明军和清军战争的插画,都清军被明军用投掷的火器炸死的图画,而且四库全书本身对科学类的百科全书就比较忽视,从而《天工开物》直接被列为禁书
虽然清朝内没有发行《天工开物》但是在海外流传甚广,许多国家都发行了国外的版本,在国内反而见不到。一直到了民国时期使用了日本的版本重新出版。
《天工开物》因为历史原因在中国消失了一段时间,但是在全世界的影响却很广,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也被日本史学家称为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
02.古代科学家和现代科学家的共同梦想
“我的禾下乘凉梦就是让所有百姓都能吃上大米。” ——宋应星 “我的梦想那就是杂交水稻能够覆盖全世界” ——袁隆平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他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十八卷,共计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四字,一百二十三幅图。
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说一生知己有二,一为兄长宋应昇,二为挚友涂绍煃。他们对于《天工开物》的写作有莫大的帮助。
年轻时的宋应星和兄长宋应昇、挚友涂绍煃进京赶考,从家乡须提前半年才能赶得上考试。
不料第一次三人进京赶考便遇到了考生作弊,三人无奈落榜。三人两年后二次进京赶考只有挚友涂绍煃榜上有名。
无奈宋应星和宋应昇兄弟二人落榜,兄弟二人没有因此气馁,接连又考了6次,可都是以失败告终。
事后宋应星没有再考回归乡田,在奔赴京师的这些年宋应星看遍农作物和铁技术的作用。回乡后他用了毕生所学与兄长、挚友的支持下写出了《天开工物》这本造福百姓的书籍。
历经数年,在兄弟三人见证下《天工开物》出版。《天工开物》开篇便是《乃粒》,而《乃粒》的第一句话就是“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译为:人不到只依靠自己长期生存,要靠五谷来供养,反过来五谷也无法只靠自身生长,要靠人来培育。
更甚至宋应应星把《天工开物》的第一篇定为《乃粒》最后一篇为《珠玉》的目的就是表达贵五谷而贱金玉,译为:五谷要比金子还要金贵。
古代的科学家宋应星和我们已经逝去袁隆平爷爷都拥有同一个“禾下乘凉梦”,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百姓能够衣食裹腹,人人都能吃的上大米,过上好日子。
我从小学就听过袁隆平爷爷的大名,他被我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他只是书上的人物。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地从网络上的知袁隆平爷爷的各种信息,我开始明白自媒体网络时代多么厉害。
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我们回家的时间,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电车、火车、高铁、飞机、火箭等。
随着时间的不断变迁,网络时代越来越发达,接听电话到发视频到网红直播,双11时期各个主播帮乡民带货,打开了乡民的线上销售通道。
这些变化都是在震惊所有人的状态下不断地发展,甚至我听过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
宋应星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他放弃了古代读书人的必由之路——科举,却走向了一条利国利民的大路。不能以官员的身份造福百姓,却凭借自己的著作而流芳百世。
03.三百年后的“天工开物”让天下富足,禾下乘凉。
《典籍里的中国》采用时空对话的方式让宋应星看到了后人造的舟车——高铁。
南昌西到北京西(即宋应星到京城赶考的路程),古时候宋应星进京赶考需要提前半年之久,赶考六次就是三年之久。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段路程乘坐高铁只需要三个多时辰,而乘坐飞机只需要一个多时辰。
这段穿越性比较也正是现代人给了古时的宋应星一个希望,终究他的《天工开物》没有白写,而我们的华夏民族也逐渐强大。
更重要的是让宋应星看到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这段:
撒贝宁说:“宋先生你还想看点儿什么?”
宋应星犹豫片刻说出了他最重视的问题:“我还想看看三百年后的《乃粒》。”
袁隆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超级稻,实现了天下人衣食富足的梦想,他说:“希望每个人都能吃上大米,不再饿肚子”。
这句话是朴实的不能在朴实的一句话了,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奉献一生,为我们人民奉献一生。
看着二位共有“禾下乘凉梦”的科学家双目对视时,我想这是最令人触动的瞬间了。
2018年,中国把秋分这天定位“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农民的重视,也是对《乃粒》的重视。
两位前人相目而望,看着宋应星欲言又止的模样真是表达出了千言万语只在不言中的感人节点。
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