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于看直播,老师超值交付,上到晚上10:00,结果日更完以后,已经11:30了。早晨5:30根本起不来,所以决定今天先日更,然后等到看完直播课就可以直接睡觉了。
原本准备写《素食者》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可是我都没有想好到底应该从哪个点入手。
读完书里的故事,比较有启发的是作者使用三个人的视角,分成三个可以成为独立个体的小故事,也可以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故事。
作者的描写手法成熟,语言准确,犹其场景描写突出,逻辑性也强,难怪能够获得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师说可以从中借鉴,认真多读几遍,拆解书中的故事写作手法。但我深刻的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书中内容根本说都说不清楚,达不到写故事的水准。
其实借鉴意义还真是挺大的,可以确定一个故事,然后分三个人的视角来构思,有点儿像《所罗门的伪证》那样的意味。
读书时,专门找那种10万字以内的书读,目的是读完以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读完以后,发现自己压根就办不到,不会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的次数太少,或许根本就没有用心去读。书籍也看了很多,可是真正对我有用的,或者我能从中得到的知识吸收力太弱。
也许是因为自己痴心妄想,没有付出努力,就只想要收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书里面都说要多读多写。
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就是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缩小版。
原本计划周一至周五每天画一幅人物素描,但是有时,时间不够用,像昨天画一张图,只完成了一半,剩下的部分直到今天才完成。
今天在得到课上听罗老师说,找到自己一个目标深耕一个,要集中注意力,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我觉得,只要规划好时间,养成习惯,分几个项目做,也是能够有明显变化的。虽说达不到专家的水平,但你每天哪怕只投入半个小时时间,在时间的叠加下,以后你投入时间的各方面都会有肉眼所见的提高,没有白费的功夫。3年,5年以后都有明显的进步。
生活要有仪式感。我先做最简单的练字,接下来是写日记,相对而言,写日记要比练字难一点点,然后每次在日更之前,先朗读。
简单的动作,都相当于一个开关。只要你完成简单的,剩下的就自然而然的想去做。
如果把日更直接放在早晨起床后第1件事就做它,如果磨磨蹭蹭没有干好,会影响一天的办事效率。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法,别人的方法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并不一定非要生搬硬套的照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即可。
只要是自己想干的事儿,就一定就可以干好,如果是被别人硬逼着干,不得不干,那么就不会开心,效率也会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