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焦虑君
文//程发涛
三年前,毫无征兆,我和焦虑症伴轻度抑郁“握手”了。
有人问我,你怎么了?经历了什么?我经历了比贫困更难熬,比灾难更可怕,比生病更难治愈的焦虑。
这个世界处处都不公平,唯独焦虑这件事是公平的。既对,也不对。因为焦虑对于心思敏感、遇事纠结、多愁善感者而言,基本是公平的。而对于性格开朗、乐观豁达的人却是没法侵略的。我应该属于前者,心思比较敏感,恰又遇到了一些人生难题,日日思虑,日日忧惧,因忧思而失眠,因失眠而焦虑,因焦虑而更加失眠......果然,焦虑症不期而至。
不期而遇的焦虑症来了
焦虑症的产生是有诱因的。三年前的某个清晨,突然发现自己头上添了几根白发,当时我慌张无措,甚至惊恐万分。心里一直以为自己还是个青年最多不过只是个中年人,而白发却意味着衰老。似乎在提醒我已经步入了老年,我是老年人了。在某个无法入眠的夜晚,浮想联翩。翻遍了几十年的往事,游历了所有喜的、悲的、乐的、忧的经历,比电影还精彩。又在某一天,笃定的人和事已变迁,前所未有的悲观、绝望、哀叹一齐袭来,人生已陷入至暗……其实,白发、失眠、变迁,全都是焦虑症的诱因,这些症状,就是焦虑症的初期表现和精神上的初期症状。
而后便出现了躯体症状。开始出现上肢肌肉紧张的现象,白天夜晚不一样的症状。白天的表现为:双臂肌肉紧张,时时刻刻像麻花一样拧着,你越想放松越是拧得紧,有时候肌肉都拧成了条块状,一阵阵地揪着疼,无论是采用深呼吸式的物理方法还是移开注意力式的转移法,根本无济于事,如果不是投入紧张的工作或遇到什么急事,这种状况是没法改善的。晚上的症状就更加严重了,不仅上肢紧张,整个身体都是紧张的,身子会蜷成一团,各部位好似在狠狠地发力,对抗,手放不开,脚伸不直,大脑也讨巧地配合着紧张的上肢,放不松。无数个想法和画面交织而来,恐怖的,忧伤的,悬疑的…挤进大脑打架,感觉可以构思小说了。夜越深,画面越多,纠缠得不眠不休。
随之而来的便是情绪症状。本来就宅不喜闹的我,变得愈加沉默寡言,怕热闹、怕出门、怕交流,几乎把心门封闭上锁。常常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不思不想对着没打开的电视屏幕发呆,忘记时间,忘记自己,忘记过往,忘记了世间的一切,大脑处于暂停状态。没有交谈的欲望,没有被打动的人和事,无所谓好,无所谓坏,好与坏的界限不再清晰,对与错的结果不再重要。生无所谓,死亦无所谓,甚至觉得与其生得痛苦,不如死得畅快更洒脱。表情也变僵了,人也开始麻木了,渐渐地变得不会笑,不会喜,不会悲,只有眉间那两道竖纹代替了所有的表情。
回想起来,我所有的症状中,数失眠最重,也伤我最深。它是直接把我推向焦虑的主犯。每当夜幕降临,就无比担忧,担忧今晚能不能入睡?会不会做恶梦?会不会被吵醒?第二天精神好不好......这些问题遇夜就产生,而找到的答案始终是无解。即使催眠音乐循环了一遍又一遍、夜读文章听了一篇又一篇、床头助眠的香薰灯点到天亮,而稍有点睡意又被一个个突然的画面带回清醒。日复一日地担忧,日复一日地失眠。性格愈加沉郁,身体明显消瘦,神情恍惚,精气神不在了,连胃口也跟着跑了。原本那么好吃的我,一蔬一饭却淡出了生活的重心。曾经酷爱的那些音乐,那些书籍,那些纸笔,陪伴我渡过孤独岁月的它们,奏出来的曲调也都变成了悲怆曲,书里读到的却是忧伤,写出来的文字也全是绪愁......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2年多,这2年多,我瘦了10斤,本就不算厚重的身子,形销骨立,神情落寞,目光呆滞,整个人像中了邪。瞬间苍老,对镜堪怜,不忍直视。
成功自救——焦虑症走了。
有人说,有焦虑症的人开始成熟的标志是——接纳焦虑。
与之相伴这3年多,我从恼怒到平和,从平和到接受,心态一点点发生变化,虽然很不喜欢它,但我必须接纳它。
接纳它,然后自救。而唯一能想到的自救办法,就是改变。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认知,改变执念,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找到新的起点。
因为朋友不多,又没有倾诉的良好习惯,所以很多情绪都得靠自己去消化,去自救。所想到第一方法,向医生求助,听取医生的评判,通过我的症状判断,医学性的结论就是焦虑症伴轻度抑郁。医生的治疗建议是服药加锻炼。由于担心服药形成依赖性,一直不敢服药,就尝试着自我调节。一方面关注一些有关抗焦虑的文章,阅读调节心性的书籍,在此期间专注地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学》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借鉴别人的经验和书上的理论进行自救。
如何自救?我定了一个叫“时间分解法”的措施。
葛劳德说:“生活最大的危险就是一个空虚的心灵。”我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危险之中,心灵空虚,无所适从。而大多数的空虚,都是来自富裕的时间。于是,我为自己做了时间规划,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除去工作、睡觉、吃饭,能自主分配的时间大约有6小时左右,我把这6个小时分成“4个1”:每天健身1小时,读写1小时,听音乐1小时,打扫整理房间1小时,余下的时间,把思想放个假,用来懒散,用来无所事事,用来天马行空。
“看日出须守到拂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
第一步,坚持运动1小时。迅速办理了健身卡,起初,并不知喜欢什么运动,跑步、单车、跳舞、瑜珈都尝试过,经过淘汰,最后留下了比较喜欢的瑜珈,留下来的瑜珈项目,也并不是想练成什么身姿,而是觉得动作难度较小,安静静心,即便是如此低难度的运动,我仍然没有喜欢。在坚持的路上,放弃与坚持数次抗衡,无数次在心里说服自己:下雨不去,天冷可以少去,不想去的时候就不去......幸运的是,我最终还是战胜了惰性。2年多来,风雨无阻,每天练完1小时,大汗淋漓,饥肠辘辘,再回家做点吃的,渐渐地,发现能吃下东西了,我的食欲回来了。随着食欲的变好,身体也在长肉,原来掉下去的10斤肉,差不多都回来了。
第二步,坚持读书1小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每天静读1小时,于精神而言就是1小时的运动,在身体动起来的同时,让精神也跟着动起来。开始有针对性地买了一些抗焦虑抑郁、心理疗愈、生活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问题,在专家的案例剖析和治疗方法中,对比自己的问题,把心理咨询师给出的的意见借用到自己身上,同时把那些好的生活方式,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后来也不仅仅满足于心理和生活类书籍的阅读了。但凡别人推荐的,自己感兴趣的都会买回来慢慢品读,书越买越多,阅读兴趣越来越浓,读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些依赖书中之趣了。所以,在阅读的同时,对精彩的句子、有趣的段落十分爱惜,画重点,又怕自己记不住丢了,不知不觉也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闲瑕时翻出笔记再看看这些句子,好似在欣赏美景、品尝美食一般惬意,透过墨香,辨得那字的力度和情感,莫不让我醉心。
第三步,坚持听音乐1小时。音乐的目的有二个,一是以纯净之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深以为然。慢听一首曲子,和着音乐做做打扫,是我享受音乐和家务的方式,循环着一首喜爱的曲子,把屋子的角角落落清扫整理,音乐慢慢入耳,“断舍离”的弦律也一并演绎,垃圾一点点清除,音乐声掠过明亮的窗,飘至洁净的角落,美妙的听觉和视觉相伴随而来,所到之处无不洋溢着轻快的情绪。心灵似乎也一起得到了净化,那些杂念世俗烦恼一一被洗净,充斥于心的全是美好,全是愉悦。正应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舍离》中的那句话: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舒服的人生技术。而我,必须要学会这门技术。
身在尘世,不免常生惶惑。不必以有涯随无涯而癫狂,一丘一壑、一花一鸟,蕴无限之生命力量。无限纠缠一件事,一个问题亦或是一个人,其实是纠缠于沉没成本,当你在沉没成本上花费的精力越多,你沉没的程度就越大。我们越是不愿割舍自己之前的投入,而这种行为则会导致我们在做决定时无法保证清醒的头脑。那么换一条路走,或者换一种活法,是摆脱沉没成本的最佳路径。于是,我问心,问灵魂,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什么最重?在一遍遍地拷问中,找到了答案——做自己 。
怎么样才能做自己?我觉得首先要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取悦自己。因为有读书的习惯,所以对文字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还因为好静,所以,文字更适合我的性格。除了写读书笔记,还养成写游记、写随笔、写感悟、写诗的习惯,在读文字码文字中找乐趣,常常欣喜于一字一句的精彩,满足于一思一想的洞见,惊异于一开一悟的释然。
我人生的上半场,少了些精彩,少了些份量,少了些悦己,下半场一定要专注,专注地取悦自己,取悦自己的灵魂。
2019年,我再次放手所好,开启了我的诗词学习之路,跟着一个优秀的老师学习诗词,原本平仄不知,韵律不懂的我,到现在能写五绝、七绝,这些进步,真是让人喜出望外。突然觉得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去摄取更多的知识,去讴歌许多的美好,去抒发很多的情感......全然没有时间去焦虑,去烦恼,去忧愁!
我的自救成功。
别了,焦虑君!
在自救成功后,用我本人的经历和自救方法,帮助了几位友人走出了焦虑,走出了失眠。本文给正处在焦虑或有焦虑倾向的人一点点指引,如有帮助,善莫大焉!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