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来,愈来愈觉对世事纷繁多有倦怠,索性修得乌龟之法,缩在家里深居简出,为不使自己太过寂寥,索性与古人为伴。老庄太过高妙,孔孟略显尘俗,屈平悲愤有余,李杜诗人气太重,唯有陶靖节,生性散淡,不喜功名利禄,与田园为伴,随意吟咏,便成千古绝唱。书生自有嶙峋骨,最重交情最厌官——靖节先生淡泊明志,寄情田原,可真是我的知音呀!
读者,你道谁是靖节先生?陶氏渊明也。陶渊明去世后,他的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他的私谥号,靖节两字具有平淡、清高、有气节之意;陶渊明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也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我很喜欢木心先生的说法:“屈原是中国文学的塔尖,而陶渊明并不在中国文学的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置身塔外,便是十二分的潇洒,什么都无所谓,只需一份真诚便可。
纪德不总是在说,要怎样才能写得真诚,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作答。但纪德即使精通中文,读了陶渊明还是没有用,因为纪德提出这个问题,问题就大了——陶潜从来不会想到“怎样才能写得真诚”。因为与生俱来的真诚,便自然、便朴素、便精致,便淡到极处,淡的那么奢侈,以致百代流芳,成为后世文人骚客的楷模。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醉后》诗道: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
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至今,陶渊明的诗文和境界,仍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也是人类精神的最佳归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