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
诗经·邶风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泛泛:波光粼粼的样子;景:通“憬”,远行;养养:心神不宁的样子;逝:往;不暇:不至于。
此诗从字面而言,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两位年轻人登上小船去远行,河面上波光粼粼。其亲友送别他们,心中十分想念与牵挂。在岸边望着他们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愿他们顺利平安,不要遭遇祸害。
故事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在这首诗的背后相传有着宫斗的剧情。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具体而言,就要从卫庄公的儿子公子晋,即卫宣公的荒淫说起。
卫宣公在其父亲卫庄公逝去后,夺了其弟卫桓公的君位。他便和其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公子伋,并立为太子。
公子伋长大便要迎娶齐国的美女宣姜(即庄姜的侄女)为妻,但卫宣公觊觎准儿媳的美貌,便占为己有。所以就有了《诗经·邶风·新台》用以讽刺卫宣公的“荒淫”。卫宣公宠幸宣姜,后生下公子寿、朔。夷姜因失宠而悬梁自尽,卫宣公也逐渐厌恶公子伋。
兄弟三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夺嫡”故事呢?
有一次卫宣公派遣公子伋出使齐国,有预谋使强盗除掉公子伋,以持有白色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为标识而杀之。
公子伋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寿知道这个阴谋,便告知了公子伋。但公子伋认为不能违抗父亲的命令,所以仍然前往。
公子寿不忍兄长被害,偷了那面旗子,替兄前去,结果被害。公子伋匆忙赶到,看到的是弟弟的尸首,悲痛万分,大喊:“你们要杀的是我,寿他做错了什么?!!”于是,公子伋也被杀害。后卫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
公子伋、寿,兄弟二人虽并非一母所出,但他们之间兄弟情谊却十分深厚,“争相为死”感天动地,因而世人写下《二子乘舟》以纪念二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