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在皮肤上,劝他早点医治,蔡桓公对扁鹊说:“我没有病”,等扁鹊出去了,蔡桓公又对旁边的人说:“医生就喜欢治没有病的人用来邀功。”十天后扁鹊又劝蔡桓公趁病在肌肉里赶快医治,蔡桓公不高兴,干脆不理他。第三次扁鹊来了,蔡桓公很不高兴,又不理他。过了一段时间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找扁鹊,可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桓侯也很快死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然而,生活中真正能做到以史为鉴的人很少,像恒侯一样忌医的却很多。当前,人浮于事似乎成为了通病,工作中能躲则躲,躲不过去就火急火燎搞突击,遇到问题也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逃避态度应对,关键是别人还说不得碰不得,只要有人反对或者一言不合,就怒目以对甚至拳脚相加,这样迟早会吃恒侯吃过的亏。
治疗“讳疾忌医”这个病,最好的妙药就是“闻过则喜”。“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出自陆九渊<<与傅全美>>,大意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中有这么一段对话: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说:“老百姓议论执政的好坏,说我们好的,我们就执行;说我们不好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要把乡校毁掉呢?就像防洪水一样,大水决堤,受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不如在水小的时候就进行改道。对于老百姓的议论,就把它当做可以治病的药吧。”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顽固的马谡置王平逆耳忠言于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不就是教训吗!类似的教训还有很多。我们生活中任何一项大的工作,都是牵连众多千头万绪,仅靠自己一个人很难不出纰漏,所以聪明人往往善于听取多方意见建议,敢于揭露问题、正视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闻过则喜,需要有容人批评的雅量和胸怀。遇事虚怀求一是,为人和气察群言。谁都不希望自己被别人说,但谁背后又没有人说?要想背后少点人说,就得学会让别人当面说。
当然,别人的意见有时是好的,有时则不是,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