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统编教材,这样教更有效》
【作者】王林波
【进度】辑一 散文教学之
有效聚焦,凸显文体特点
一一以景洪春老师的《匆匆》一课为例
【所得】
景洪春老师教学《匆匆》这篇经典散文,解读精准,设计精妙,既凸显出了散文文体特点,又展现出了本课表达上独有的特点。景老师之所以教学本课如此成功,主要还是成功做好了以下几点:
一、聚焦字词,品析其中意味
学语文,必须得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重点关注、品味了文中反复出现的字词句,如:反复出现数十次的“日子”一词和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情感。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某些词语意思,思考更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深处。如:理解文中精妙的用词“头涔涔、泪潸潸”,细细品味两个“赤裸裸”一词前后不同的含义。顺学而导,层层推进,不动声色中便让学生领会到了作者写作的主旨,明白了朱自清先生的良苦用心。
二、落实语用,习得表达方法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无论是教学哪一类文体的课文,都应该牢固树立语用意识,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针对《匆匆》经典,景老师精准解读教材,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讨论汇报“看看日子还可能在什么情况下,匆匆而去?”学生通过引导——发现——合作交流——语言表达,层层推进,就让语言运用落到了实处。
三、识体而教,凸显散文特点
《匆匆》的语言优美而凝练,就像散文诗。景老师大胆创新,就将其表达极有特点的语言变换成了诗行,让学生读出节奏,这样以来,本课教学浓浓的语文味便就散发了出来。实在是语文教学高手,所以,语文教学欲要教出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味道,还要有自己的理解与创新在里面。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该特点《匆匆》一课也具备,但看似零散随意的段落间却也有着缜密的逻辑关系:害怕——惋惜——不甘心。这一点景老师引导学生便发现了内容上的前后联系,感情上的层层推进,使本课教学迈出了极有价值的一步。就这点很值我学习。
读完掩卷沉思,虽是看了一个个景老师的授课片段,但却仿佛就置身于景老师的精彩课堂上,让我沉浸其中,享受其中,因为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