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定窑,熟悉瓷器的朋友马上想到如泪痕流淌的釉面,竹丝刷痕,具有玉质细腻般的白色瓷器。下图这只小碗在拍卖场上曾卖出223万美元的天价,可见人们一掷万金而追棒定窑精品一斑。
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彩釉瓷器。彩定的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为喜爱古物的明友熟知的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提及“古定窑”时,记载有“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如白定,俱出定州。”而 “定州花瓷琢红玉“,宋代大诗人苏轼酒后茶余的一句闲诗,更是引起定窑研究者及爱好者的无数遐想。故名思义,红玉理当是红色。
理想故然丰满,可现实是,在数次曲阳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数千瓷片中,绝大多数都是白瓷,除少量黑色、酱色、紫色瓷片,个别三彩瓷片外,唯不见红瓷踪影。虽然世界各大博物馆一般都会藏有定窑重器,但难见红定真容。神龙见首不见尾,红定的存在成为悬案。然而史料的文字记载,白纸黑字,红定的存在确凿无疑。据宋人著《邵氏见闻录》所述,宋仁宗不满其贵妃接受大臣赠送之红定,而怒碎之。
上海博物馆藏有宋代小盏,盏底用类似矾红料写上的长寿酒三字,则显示烧制红定的工艺在宋代已不是问题。
而同时期烧制的磁州窑,则能产出红釉瓷器罐,证明定窑的红釉工艺在当时应该了工艺是可能的。
于是人们开始猜测,所谓的红定莫非是指酱釉类定瓷,如柿红色,紫红色等,看上去偏红,因而称作红定。
有人认为红定应该是氧化铜釉料在高温中烧制获得。高丽瓷借鉴宋代制瓷成就,制备出可与妆窑相蓖美的高丽瓷。为了超越汝窑,古代高句丽人在青釉基础上或用铜料烧出绚丽的红色,或嵌入青瓷中(呈鲜红色),研究者推测红定应该是这种铜颜料在控制的高温中烧成。
笔者曾从一位资深藏友处转获一枚红定瓷片,故圈内常有朋友索见,称“过眼既拥有”。刚获之,用于伺寝数日,后珍藏家中某处,近年寻觅数次,均不得踪影,怀疑已被家里领导当作危险品处理,时常心中隐隐作痛。春节期间,再次翻箱倒柜,幻想牛年转乾坤,遗宝复得,而仍未能如愿。
几年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之子、陶瓷研究学者、收藏家沙家櫪积累了上百万文字资料及大量图片考证的呕心之作《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出版,该书提供了认为是红定的红釉罐照片(见下图),虽然造型颇有唐代之风,但瓷胎与釉质很难与定窑拉上关系。
藏友朋友收藏有摩羯图案的红定盘子。摩羯图案于两晋时期随佛教由印度引入我国,在唐宋时期流行于各种器物。该盘呈典型的牙黄色泪痕釉,只是红色釉不像是釉下彩,倒像是二次上彩后入窑烧成。胎质疏松,不及标准定窑坚硬,可能是定窑晚期作品(如明代)。
北大秦大树先生,曾两次带队考古发掘定窑遗址,虽未见详细考古报告,但已零星发表部分成果,其中明确定窑自唐代起既烧制三彩器,私人藏家也收藏有底部刻有尙药局的三彩定窑罐。
除了考古发掘出的三彩瓷片外,定窑遗址还出土了个别绞胎瓷片,曾在网络上见过精美的胶胎梅瓶。也有藏友珍藏绞胎茶杯。
另外,定窑可烧制绿釉器既绿定是不争的事实。鉴于绿釉料烧制温度不宜过高,烧成后一改定瓷坚硬致密特姓,与绿色唐三彩相仿。
其实彩定中是否有篮定也值得商榷。篮料由金属钴经高温产生,称作苏麻离青的元青花颜料一般认为来自西域。但邢窑/巩县窑唐代已烧制青花瓷确是不争的事实。
下图是圈内人士收藏的瓷盖。图案上点缀有钴料,出现类似青花浙料般的篮色,虽然有朋友倾向于该器物由定窑烧制,但更符合邢窑白瓷的特征。
藏友珍藏有篮釉定窑碟,从瓷胎,泪痕釉及竹丝刷痕特征分析,当属宋代定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