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与“真理”的问题。在《特立独行的华夏文明》一书中,笔者并未对其深入讨论。只是在汉字一节,以及讨论古希腊思辨传统在理性主义那里形成怀疑论解构功能时,谈到这种解构“去伪”的功效。“去伪”本身就是为了“求真”。
但是什么是真?什么是真理?如果不理解清楚,我们就无法正确理解“去”的是什么,“求”的是什么。更无法正确认识,我们的认识要构建出什么。所以此文对“真”、“真理”要进行一定的阐述。以使大家能对真的“真”、真的“真理”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我先定义“真理”。
真理是大众对具体事物的“真”的认识形成的普遍的认同。
有些人如果非要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么如果得不到大众最终的认同,即便是少数人手里的所谓的真理,也不可能称之为真理。
以此定义,核心的问题就集中在什么是“真”上面了。
而什么是“真”的,在不同世界观的认识中,概念是不一样的。
现今我们大部分人的对“真”的理解,其实是被原子论世界观严重歪曲误导过的。因为我们大部分在学习现代西方知识体系中,不自觉的接收了某些他们原子论逻辑下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和结果。最典型的就是本质论。
原子论下,个体绝对的独立性是因为其内在所具备的独特的本质决定的。
具体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他与其他事物的不同,而使得其具备了独立的形态。因此,原子论下的真,直接指向事物的本质。真是一种完全抛开人的主观性认识的干扰,事物本质的纯粹性呈现。其实原子论下对“真”的认识其实是非常矛盾和悖论的。因为对事物的“真”的认识,就是人的主观认识行为,但是“真”的认识结果要求“认识结果”中不能具备“认识”的干扰。这就等于说,吃饭不能吃却要吃到。
这种悖论让原子论世界观下的真理论其实是一个悖论(事物的真仅仅是事物自身的)。于是原子论紧密相关的神学,巧妙的构建出一个思维假定的彼岸世界来化解这个悖论。
也就是说,至真至善至美,仅仅存在于人不可能到达的彼岸世界的神身上。某个程度而言,至真至善至美就是神的本质。但是神是在人不可达的彼岸,人是被神决定的,因此,人的认识是无法“干扰”神呈现出自身至真至善至美的本质的。因此,人是无法真正认识到“真”的,自然不能获得绝对的“真理”。人的认识结果总是被认识行为干扰(存在主义对此认为,认识形成了事物呈现自我纯粹的真的前面的主观遮蔽物。求真就必须去除这些遮蔽物,即“去蔽”),因此所认识到的“真”,只是对彼岸世界神的真的不断接近而已。
原子论这种对“真”的认识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观念。我们一般性认为,具体事物的真就是那个事物“自有”的。
但是,在整体论世界观下,“真”究竟呈现为怎样的状态呢?
整体论世界观下,不存在独立的个体,个体总是与其他事物形成具体关系中才能呈现出自身。
因此事物的显现形式的最基础结构就是(阴—阳)。因此我们去认识一个具体事物的真,事实是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事物)呈现出“人认识事物”这是客观事实。也就是说“真”的呈现是在一个现实的实践场景中实现的。对这个现实场景的认识,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人,二是认识,三是事物。这就意味着,真不仅仅是事物自身的,它还包含了认识活动,以及认识活动发生的主体。
我们刨除掉人的主观故意,以及认识活动中的可以避免的偏差,对事物客观为标准的最优认识结果,就是真。
打个比方,古人认识宇宙,认为天圆地方。如果我们能去除古人对此认识有故意作伪的企图,或者认识过程中的方式手段,在既有时代是其最有效和最优的。我们即认为,天圆地方就是那个时代的真。
而今天,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手段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基于既有的能力水平,观测到宇宙既有的面貌,那么这个认识结果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
于是,同一个事物,其在不同时代的认识结果,即“真”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石器时代,我们的先人发现了石头的工具功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石头的真。后来我们的先人又发现,石头中可以提炼金属,这就是新时代的石头的真。后来,人类又发现了石头中可以提炼出铀,钚等这类核能能源物质。这就是当下石头的真。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结果,受限于时代的人的能力水平,以及人认识事物的方式,手段。
因此,在整体论世界观中,真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变动的。也就是说,整体论世界观中真与真理是不断变化的。而原子论世界观中,真被假定为不可变化的。
这就是不同世界观形成的真与真理的不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