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真相较劲
>> 一段美好的关系确实是一种绝佳的救赎。然而,在这种关系降临之前,还存在一个规律:如同银行只愿贷款给不缺钱的人一样,真正的爱也只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天然的精神内核来指引,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保护这个精神内核不被破坏。在爱和自由的土壤中,智慧会自然生发。养育孩子,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成长。当我们肯放手给孩子自由,当我们肯把注意力从挑孩子毛病转移到自己的内心,为自己而活,就是放过孩子,也放过了自己。
>> 评判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没有正面意义,只会加重自己内心的分裂和痛苦。因为当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可能舒服,自己也不可能轻松愉悦。
>> 真实的人就是有很多面,有勇敢、智慧的地方,也有缺点、盲点,这才构成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 伤害关系的,不是一个人有缺点——大家都有很多缺点,事实上,真正伤害关系的是评价和不接纳。
我女儿就是这种人呀。和别人没有界限,无论大大小小的人捉弄她,她从没想到过还手。现在开始引导她成为一个有力量保护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人。包括分享东西,拿出去后仿佛东西不是她的一样,很多时候都是由别人说了算,她看到喜欢的小朋友在玩自己的东西比她自己玩还开心。别的小孩通常会问那个小朋友,我通常会插一句,那是雯雯的,你需要问雯雯。虽然我知道不该插手孩子们的交流,但真的是忍不住,我想我多做几次这样的示范是不是也能好点。
如果被踢的是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面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感到难受、痛苦,却没法保护自己,这或许是一个自我觉察、自我认识的好机会——“为什么我在小孩面前都无法保护自己?为什么我经常呈现出无助的样子?这是不是与我惯常的内在关系模式有关?我可不可以试着跳出楚楚可怜的角色,成为一个有力量保护自己、自我负责的人呢?”这就是界限的含义。
>> 如果被踢的是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面对孩子的越界行为,感到难受、痛苦,却没法保护自己,这或许是一个自我觉察、自我认识的好机会——“为什么我在小孩面前都无法保护自己?为什么我经常呈现出无助的样子?这是不是与我惯常的内在关系模式有关?我可不可以试着跳出楚楚可怜的角色,成为一个有力量保护自己、自我负责的人呢?”这就是界限的含义。
>> 关系中有一个不变的规律:只要有改造对方的欲望,就一定会遭到反抗,哪怕它听上去再正确合理不过
>> 关系是为自己积聚能量,还是损耗能量, 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
第5章 回到内在中心
>> 无法独处的人,注意力总是扑向外面。 可想而知,他不能仔细地感受自己、观察自己、反思自己,匮乏自我成长的能力。
>> 对父母来说,不是要去培养孩子的内驱力,而是不要破坏他们的内驱力。这需要父母尊重界限,不把自己的要求、期待、焦虑、恐惧加诸孩子身上。父母只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听从内在的召唤,发展自己,保有内驱力和创造力。
>> 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特别在意自己是不是正确,对别人是否对自己不满特别敏感,经常对别人的不满感到愤怒,觉得对方蛮不讲理,那么可以觉察一下自己内心深处是否有这种自恋的动力——我错了就得去死。很多时候大家争执的初心,并不是想要证明谁对谁错,而是真实的感受需要被看见,发出的情感渴望被接住。
>> 世界不如我意,我还是得活在这里。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无法掌控,但面对不如意,是痛苦得要死,还是继续过好当下的人生,却可以选择。
>> 如果有一个剧情让你屡屡中招,自己明明不想,却总是滑入固有模式,那意味着你内心深处有种渴望未被满足。一开始你也不知道该如何满足自己,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极富耐心地去倾听内心的渴望,用理性和智慧去创造满足,缔造新的脑神经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