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都有过一段青春躁动,流行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每天期待着能够追到沈佳宜一样的女同学;那段年月,小四的伤痛文学就像是浓密的香樟树,遮住了头顶炽烈的太阳;那段年月,我们成为周五夜晚疯狂补摘抄的倒霉孩子。
正是那段年月,让我开始对文字充满了慰藉。
我喜欢把那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美丽句子,用喜欢的颜色记录在心仪的笔记本里。这样,我去乡下玩,去海边玩,去任何没有网络的地方,依旧可以保证阅读的质量和心情,依旧可以翻阅我曾经抚摸书页的时光。
语文老师,成为越来越珍贵的物种。上了大学就越来越难以遇见教语文的老师。
记得高三毕业的暑假,我收拾行李。挑来挑去也选不好带哪些书。想着图书馆什么没有?我就把泛黄的摘抄本装进了行李箱。
再次翻看,我想到那些无数个静谧的午休时间。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一边听歌一边看书。把相中的好句子好段落用笔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厚厚一本。后来才发现,这也是一种青春的记忆。
当摘抄还被定义为作业的时候,我已经开始享受这个过程。对于繁忙的教学安排,忙里偷闲看书摘抄真的有些奢侈。
甚至我会选择色彩明丽的笔记本,来记录我的五彩阅读时光。
很多时候,当一件事情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你会发现它成为某种生命肌理,融入你所有的选择。
我享受独处的时刻,享受阅读和摘抄带给我的洗礼,偶尔,心情愉悦,我会自己配上插画。简单的小幸福。
一直羡慕那些字写的好看的,尤其是笔走龙蛇的书法。摘抄本也成了我的画板,描画我对生活的想象。
我用不好毛笔,就用黑色签字笔认真的涂描,天真地配上几个大字。
摘抄让我记住了很多好句子好段落,没有刻意去背诵,只是简单的抄写就慢慢记住了。
特别喜欢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以后,依旧热爱生活。
阅读和摘抄就是我向外探索的过程,这个阶段我通过别人的表达来更新我对世界的认识。
写作和阐述则是我向内询问的过程,我不断的剖析自己的语言,期望用最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我的思想。
或许,这是一种对外的寻找,寻找一种了解和认同,寻找一种陪伴和体谅。
或者,不会有人懂,就像自己设计的那些属于自己的字体。
秋日漫漫,与汝相见不恨晚。
原本打算分享摘抄的段落的,那些我珍藏的好句子。写着写着就忘了,下一期文章,我会再分享。结尾,送大家一段文字。
在年少时,生活是盾,我们是矛,自以为坚硬,于是总是爱以棱角冲撞它,看看它背后藏着什么。但那时生活原谅我们的年轻,所以不与我们计较。而长大后,走出了校园,走出了青春期,才发现生活的真实面目是矛,不断地在冲击我们,坚硬而冰冷,于是我们只能将自己变成一只盾,要把棱角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