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农村还是大集体。村民们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犹摆脱不了食不果腹的状况。那时,每到秋收时节,社员们在前面割麦子,后面跟着一群自家的孩子,难免不走点私,抱麦穗时总有意留下几穗让自家的孩子捡。于是,农忙时,孩子们的重点便从课堂转移到了田野,每家都靠孩子捡的粮食填补一下缺粮的日子,常见田野中一群群的孩子手提竹篮弯腰拾麦穗。
看到别家的孩子都去拾,我也向妈妈请求,那时我们家也不富足,能去拾到一点当然有好处,况我早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确实应该珍惜。得到妈妈的恩准后,我高兴极了。平常我就特别羡慕那些孩子在收割的田野里,在捆好的草个子旁边走来走去,觉得好自由好新鲜。因此,我和妹妹找了一个大竹篮去到田中。
田里早有许多孩子了,他们各自低头寻找,他们不但眼快而且手快。我好不容易看到一棵,还没来得及去拾,旁边的一个男孩早已从那边窜过来把它捡到手,我哪有他们迅捷。找了半天,才找得几穗。我和妹妹找不到,便到割麦人后边去,那些村民见了我,忙说:“你们看,老师家娃娃都来捡麦了。”
我妈妈是山村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个女教师。她教的正是他们的孩子。妈妈平时对学生既严厉又慈爱,使许多孩子脱了肓。而且每当学生交不上书学费时,妈妈常为他们垫付,耐心教他们。因此,村民们十分尊敬我妈妈,总是免其姓氏而亲切地称她为“老师”。这时,一位妇女对我说:“到这边来吧,后面能捡到什么?”我过去了,她有意在抱麦时丢下几穗,并向我递眼色,我和妹妹会意,忙去捡那特意留下的麦穗,其它人也这样,不管走到啊里,都会有相同的发现。她们暗中给我们走私,表面上却装着没这回事似的。我和妹妹高兴极了。那一天,我和妹妹捡了一大篮子麦穗,妹妹手里还拿了一把。
回家后,我们急不可待地向妈妈汇报。妈妈见我们捡了那么多很是惊讶,怀疑我们偷了别人的。我忙说:“没有,我们是跟在收麦子后面的人那里捡的。”妈妈又问:“是她们故意留给你们的吧!”我只好点点头。妈妈明白是村民们在暗中帮助我们。她说:“以后你们自己捡,能捡多少算多少,不要再去那些地方了。”那时我才几岁,哪里懂得些什么?我和妹妹依旧天天去捡,只有在那些割麦人后面才能捡到,否则我们一点也捡不到。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天天都跟在那些人后面。几乎天天满载而归。到秋收结束,我和妹妹捡了贰佰来斤麦子。妈妈请人磨成麦粉又做成面条,又用这些面条招待了不少村民。
当我长大后,才明白当年我们能拾那么多麦穗,不是我们有本事,主要是妈妈的德行施及村民,村民们一种朴实的回报。每每与母亲谈起此事时,她总是感叹说:那是一些多么淳朴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