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追风筝的人》,是在哔哩哔哩上看的,之前买了小说一直没顾上看,听朋友说很惨,最好别看,一直想试图挑战一下来着,给自己的借口是没时间。
看完以后,想写点什么,可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弄弄那个就是不动手开始写。后来想了一下原因,其实主要还是有点不愿意面对自己,不愿意去探究看电影时自己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电影的主要部分讲的是发生在阿富汗的故事,有钱人家的少爷阿米尔是个放风筝的高手,(喀布尔有比赛风筝的传统,用风筝线去割断其他人的线,胜出的一方可以得到对方的风筝)哈桑是佣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和阿米尔是很好的朋友,但由于民族和阶层的原因,他们之间似乎又被一条看不见的鸿沟隔开了。
阿米尔的父亲是一名在当地成功的地毯商人,跟他的生意伙伴朋友拉辛汗聊天时说,阿米尔不懂的担当,哈桑在这点上比阿米尔强。
开始讲的是七十年代的事,后来赶上了苏联入侵阿富汗,他父亲带着他几经辗转逃到了美国,911前的几个月,拉辛汗打来电话希望阿米尔能回去一趟,这时阿米尔在美国已经娶了前将军的女儿为妻。
阿米尔先到了巴基斯坦,见到了拉辛汗,得知了哈桑夫妇为了给他们看房子被塔利班打死的消息,又了解到哈桑跟他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还有个儿子现在还在喀布尔的一个孤儿院。
为了之前对哈桑的亏欠,阿米尔下决心要救哈桑的儿子出来,历尽艰辛,终于把那孩子救了出去。
影片中的一个情节是在孤儿院,孤儿院的负责人说,塔利班的一个头目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孤儿院带走一个女孩儿,偶尔还能送回去,大部分就再也回不去啦,阿米尔听到后感觉很震惊,这时那个孤儿院的负责人说,我在巴基斯坦和伊朗也有房子,我也可以逃走,之所以在这里坚守是为了这些孩子。当时在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才可以让他冒着生命危险坚持,那些孩子的投胎技术真是很差呀。
写到这里似乎有点写不下去啦,因为很多当时的感触已经不在了。
看来写东西的确是需要静下心来。
先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