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事业的讨论课上,第一小组的展示与分享中,大家与报纸的联系几乎都是与祖父祖母有关的。我甚至听到,有同学与身旁的友人玩笑说:“我上上一次读报纸还是高中老师统一订的英语报,然后就是为了完成现代汉语课作业。”
的确,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新闻传播业基于自身形式(如:报纸、书籍)的限制,只能向人们传递有限的信息,而这些有限的信息彼此之间也是割裂存在的,无法产生实质性的信息“互联”,这也就意味着无法为读者提供系统系列的信息。这无疑加大了读者对于信息获取的难度,降低了他们获取相关联信息的效率。且一般的人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并不会进行特别的收集与整理,这也就造成人们想要再次获取信息的难度。
就以我的家庭为例:年幼时,我的父母都有订阅报纸的习惯,但当他们第一次阅读完报纸后,除非是极其感兴趣的部分会被剪裁下来贴到本子上制成剪报收藏,否则,这些报纸就会出现在妈妈择菜时,铺在桌子上来放置无用的菜根与烂菜叶。后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家终止了报纸订阅,开启了手机、电脑上网看新闻的时代。由于互联网所具备的数字化与海量性的特点,信息传播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大大提高,再加上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功能,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增加了读者的选择余地,也更利于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阅读。同时,互联网的超文本链接将信息中的每一个词语或句子都可以链接到任何其他形态(图、文、声)的文本上,通过一个站点就可以获得多个站点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读者的信息资源。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新闻网站与软件会利用大数据计算读者所感兴趣的新闻,并不断为他们推送相关新闻,极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观感。
面对着如此多的便利,倘若传统新闻传播事业再不进行改变,就会被时代完全淘汰。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传统新闻传播业并没有坐以待毙。以各大报纸公司为例,它们积极与互联网建立联系,推出自己报纸的微博、网站与APP,利用互联网的跨媒体与多功能特点互联网将文字、语言、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数字资源相互链接,并且将其载体(如: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联接在一起,是媒介进化链的顶层新物种。当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新闻传媒事业中,为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观感,多重不同形式资源相互结合作用,也对读者更有吸引力,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及新闻媒介的固有形式,使新闻报道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让新闻报道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即时性,传媒行业逐渐由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线性传播转变为网络媒体交互式的非线性传播,这使用户可以任意选取任何内容,不必等待全部信息的单向线性传播过程结束,这意味着信息接收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而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人们所能获取的信息打破了严格的时间与地点限制,大家从被动接受的“受众”转变为了主动接受的“受众”。而后,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与社群化,用户既可以利用检索工具各取所取,也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接受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表现形式,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网页和个性化空间,信息发送者则可以通过“算法推送”,根据用户的个性特点推送专门化的服务信息。
近些年,传统纸媒不断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冲击,由于互联网自身属性与特点所提供的便利更加符合当代群众的需求,为了应对挑战,传统媒体积极寻求与互联网的联合,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向用户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使用app来阅读新闻信息,这也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成功的一种体现。
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为大家提供了多种渠道与可能,新闻传播行业的门槛也不断降低,许多信息的真伪也有待商榷:而大数据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们隐私的一种窥探,网络隐私权问题也引起了广泛而持续关注。但是,我们需要对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抱有乐观的态度,不断支持与引导新闻传播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