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校长的这本书,我仿佛在品一杯醇香的浓茶,不忍心一口喝掉,慢慢地品味,细细地体会,让芳香回味无穷。
第三章的主题是“如何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自我修炼的要点是:1.学生犯错误不可怕2.遭遇教育困境后,观念要自觉重建3.学生,我心灵的照妖镜4.等等“敬畏教育"5.回归学习者的内在生命运动
1)关于学生犯错。老实说,最开始工作的几年,我特别希望我讲的学生都会,做起来都对。事实上根本达不到,我也有过李校长在书中所指地“气急败坏",慢慢地当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才意识到孩子犯错误地责任不都在于孩子有时是我们表达的方式与他们不同频他们真的没理解,有时是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难免不周全,有时确实是没听进去……,对待不同的原因要区别对待,一味地生气埋怨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要找到适当地办法去处理。目前,我这个年龄比较有耐心面对孩子犯的错误,我愿意请他讲讲他的思路,再重新理顺一下知识的结点在哪里,我们一起把问题再剖析一下。我赞同李校长的观点“允许学生出错,容忍学生出错,就是尊重学生的劳动",“正确的解答,可能只是模仿,而错误的解答,却可能是创新"有时从学生错误的解答中确实给了我一些启发,读完这段让我意识到要注重收集、整理、总结概括学生的课堂错误,提高解读教材、把握错误性质和临场调控课堂能力。
2)关于教育困境。在我从教的这十几年中,遭遇最严重的一次困境是我曾接手任教一个七年级班级的数学,当时那届学生从六年就升入初中,我从九年级下来后就接了这个班,开学不久就要到教师节了,教师节那天正好是周五,当天下午我打算利用第六节自习课将昨天考的卷纸讲一下,我想趁热打铁讲完等到下周再讲感觉效果就不太好了,没想到学生看到我来满脸的不高兴,还有的同学脱口而出:“老师,我们要给我班老师过教师节开联欢会呢!"我一听,这是明显的"嫌弃"我马上气不打一处来,扔了一句:“好,就你班老师是你们的老师,我是多此一举,以后你们班多一节课我都不会上的!"从此,无形中我跟学生有了隔膜,班级成绩也很不理想,我也很郁闷。后来虽然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后让学生跟我道歉,但我总感觉还是不那么和谐。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一批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是我每每想起这件事,总感觉这件事是我与学生相处的一个败笔。换到现在我不会跟学生计较对待我和班主任的差异,可能会更理解他们的心情,毕竟班主任与他们朝夕相处他们表达一下对老师的喜爱是应该的,我更应该认清自己的职责首要的是做好教学工作不能赌气任性。自从学习《非暴力沟通》后,我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对与错。正如李校长提醒的那样“永远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孩子的各种行为,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与故事,甚至有时还需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生活和生命背景里去理解教育,寻找教育的最佳机会。"
3)关于教育学生。李校长说“一名好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五面镜子的功能:望远镜,看将来,看发展;放大镜,放大学生优点和闪光点;显微镜,善于发现问题与不足;多棱镜,从不同侧面对人对事进行分析;平面镜,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在刚开始带班的时侯,我最不能容忍地是我刚提醒教育的事情就有人“明知故犯",然后我就会批头盖脸地批评他一番甚至会以找家长为威胁。现在我接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学到了“和善而坚定"的处理原则,当火气上来之后我要会提醒自己“积极暂停"不意气用事,在冷静之后客观面对问题,并倾听、感受孩子的需求,正向引导孩子来处理问题。这一节我欣赏的金句是“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要改变你自己"。我也愿意直面灵魂的镜子,不回避我所看到的,我努力去获得与学生生命相遇的机会,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4)关于“敬畏教育"。这个话题比较沉重,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焦虑来自于家长,家长的焦虑来自于社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唯成绩论"的评价体制下,规章制度好多东西都可以“分数遮百丑",中国的家长谈论最多的是“你家孩子考试多少分?"“你家孩子上什么辅导班呢?"只要学习好,其它的好像都不重要!至于迟到,违背学校制度甚至打架家长都不以为然,甚至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打仗了千万别吃亏,打坏了爸爸妈妈去赔"在这种“唯分数论"的思想下,不少孩子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毫无规则意识、敬畏之心,而且我们的学校是否能贯彻真正意义上的规章制度,难免又被“人情"所左右,这是我们现行制度下暴露的问题。正如李校长所说“在中国,缺乏的就是这种‘敬畏文化','敬畏教育',任重而道远,新育人目标下教育行为选择当慎重,且慢行,等等‘敬畏教育’。"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的民族立于不败立地,等等“敬畏教育"!
5)关于教育本质。书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心灵的问候,而不是不得不使人就范于某一学案,某一模式、某一轨迹,却丧失了个性与自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确实觉得有些事情备感悲哀,我本身是教数学的,数学中有许多的定理公式确实是需要严格遵守的,否则就会不准确不严密这是理科的特点,但是现在连语文学习也要模式化、公式化,如果不按照严格的模式化语言答题是得不到分的,我们一直在谈“创新",所有的问题答案都公式化,如何创新?早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尚有“百家争鸣",现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大力倡扬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既努力维护民族独立自由,自己也坚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如今“独立、自由与创造"都是借由外在的控制力来实现,师生之间以成绩为杠杆,造成了家长、孩子与老师之间矛盾重重。什么时候学习者是自觉追求内在的生命需求,真正的教育生活才会凸显,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相遇,势必会创造一个共赢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才会真正的和谐融洽。
读李校长的书确实引发我不少的思考,我感觉他是一个将教育融入生命的学者。正如他所说“我们应该自觉地从‘理想与现实的悖论’和‘应对与逃离的纠结'中走出来,在新时期做一名心灵自由、精神高贵的老师"。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除了我们自己。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别人。努力做一个走向学生心灵深处的老师。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