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道德经 . 第二十章》
去除知识就没有了烦恼。奉承与斥责,相差有多少?美丽与丑陋,差别有多远?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害怕。
老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世事纷乱,老子一边从本原上探索救世的良方,一边思考人们普遍困惑的根源所在。在本章老子将其思维的触角指向了知识与价值。
“绝学无忧”,这里的学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因为对学习执着,进而延伸出的各种欲望,以及在认知方面的价值失衡。如果人们能透过表面的烦恼,意识到这些内在部分,烦忧自然会减少或者消除。
《庄子 . 养生主》说的好:“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累的,即使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穷尽。
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启明智慧,而非单纯的堆积知识。在老子视角下,“自知与启明”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面对当下“学与思”的割裂状态,老子不无忧心忡忡的发问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几何?
在老子看来,“唯之与阿”均是在人际关系中,人格上低自尊的表现。“唯”即是的,在长辈或者上级面前表现的唯唯诺诺,失去尊严,没有主见。“阿”代表的在晚辈或者下属面前傲慢的样子。
只有人格独立,才会平等的与人相处。所以啊,“唯之与阿”仅仅是在外在表现上的不同,在内在人格与尊严上又有什么差异呢。
同样“美之与恶,相去几何?”,美与丑是相对的,在于我们运用怎样的审美价值进行判断。而在那个时代,礼乐崩塌诚信失守,如果没有了意义和价值的守持,那所谓的“美与恶”又有多大的差异吗?
读老子的文字,总会想到屈原笔下的“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老子又不仅仅停留在“独清”与“独醒”。他无比清醒的看到,他要寻找的普世价值与意义其实就在他身边,在每个人的自然感受与智慧里。
所以老子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如果我们有了自我价值,有了独立人格,我们不仅可以平等的与人相处,而且善于从人们所敬畏,所畏惧等普遍的感受与认知里,找寻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关于个人成长和家庭教育,可以从本章汲取到的智慧是,不过度追求知识,也不为有限的知识所限制,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与价值思考,并善于深入生活去体验和觉察。
杨万里有一首小诗,似乎道出了此中的趣味,读来与您一起共享,“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