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这么生气了,你就不能说句话吗?
在你想要沟通的时候对方总是以沉默应对,不管你如何要求Ta开口,希望Ta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依然只会沉默。让沟通陷入僵局。
沉默,是人类互动方式中最令人费解,也是最让人抓狂的沟通方式。
为什么你越激动,Ta越沉默?
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的时候,应该想一想,Ta到底是故意气我,还是真不知道说什么。
情况一:沉默是一种武器,我用它来伤害你
故意的沉默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沟通方法,也是一种被动型攻击的形式。这样的沉默是对对方的一种惩罚。
当我们的沉默作为一种策略的时候,沉默是有目的性的- -获取权力、表达愤怒、引起关注,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也清楚这样的后果- -让对方受到伤害。
在沟通中保持沉默的一方,通常是处于上风的。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他们清楚的知道对方现在的感受,想要什么,以及期望自己做出怎样的反应,而此时决定是否回应的权力却掌握在他们手中。
此时他们给对方造成的不确定感受,是对对方的一种折磨。
情况二:除了沉默之外,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1、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他们预设了对方不会听、也不会理解自己觉得自己说的没有意义。他们通过过去负面的沟通经验得出悲观预期的结果。
2、因为对情绪的焦虑进入了将死状态
当人们感到一定的压力,严肃的话题或是对话的另一方情绪十分激动都会保持沉默
人们在压力状态下除了会做出“战或逃”的选择,还会出现一种“僵死”的反应。
在僵尸状态下,人们的表现与战与逃的反应不同。此时,血压下降行动与声音都被抑制,看上去可能如同昏死一般。这种情况下,沉默者可能真的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而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任何话来。
出现这种情况的人都有一些共性,他们可能本身就是焦虑水平更高的人。这使他们总是对这些情境做出灾难性的解读;或是本身就对他人情绪更敏感,也更容易被蔓延过来的情绪渲染的高敏感者;又或是由于自小没有习得处理冲突和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得他们在这样的情境里格外如临大敌。
3、避免争吵
部分人觉得争吵才是沟通最糟糕的情况,只要自己保持沉默,双方就至少没有争吵起来,即使对方因为自己的沉默生气离开也比争吵要来得更好。他们甚至认为,沉默是一个还不错的计策,至少能让对方先冷静下来。
在一方一直沉默不语的沟通中,另一方往往都是处于一种,试图打破沉默、情绪激动、迫切的想让对方开口的状态,这时就形成了要求—退缩的沟通模式。他通常出现在两人产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刻。
“要求—退缩”模式,最常出现在在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中。这种模式中一方扮演要求者而另一方则是沉默的退缩者。要求者寻求改变,讨论或是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退缩者则是那个希望结束或是回避问题的讨论的人。这种情况下要求者通常是感到更痛苦的那一方,退缩者选择沉默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不会像要求者那样困惑,无助和无计可施。沉默者在这个场景中拥有着相对更高的权力位置。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沟通,双方都倾向于认为会变成这样,是对方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对方的行为促进了这种模式而自己“不得不这样做”,“只能这样做”。
在这个循环中,双方的情绪负面反应和未解决的矛盾都会不断累积,要求方因为要求从未得到满足,所以越来越困惑,愤怒和急躁;而退缩者面对这样的伴侣只会越来越紧张,焦虑和恐惧,于是只能沉默。而实际上要求着才是更加寻求关系中,新的状态的那个人。“在乎的人更容易输”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对为解决的事项的几率要比对已完成和中指事件的记忆力强约两倍。在亲密关系中伴侣间的争吵,如果能够以双方达成共识为结局,这段争吵就会很快被遗忘。所以那些幸福的情侣总会说“我们几乎没有矛盾”,他们只是顺利地忘记了那些被好好解决的矛盾了。
那么当我们处要求—退缩模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是要求者一方,在你们沟通中意识到这个征兆时要控制自己,再次进到这种模式之中。此时你应该后退一步重构沟通的模式,移除对方的压力。
如果你确定是在沟通,而不是情绪的宣泄的话,你应该及时去安抚对方的情绪。当双方情绪都趋于平静时,你要认真地重申自己的沟通目的,并且在沟通的时候更多的使用“我们”,而不是“我”和“你”,时刻提醒他和自己在这段关系中,你们是一个共同体,这场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们两个变得更好。
如果你是沉默的一方,且你的动机并不是想要伤害对方的话,即使你因为过度焦虑和紧张陷入“僵死”状态,请给予对方非语言的回应,比如拥抱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学着把“我们”放在“我”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