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今天敲下的NO7,意味着我跟随古典专栏学习了7个星期了,其实已经是第9个星期了,我学习英语的APP上也显示连续学习了143天,离半年的课程期限只剩一个月,时间总是这样悄悄过去,留下一些这样的痕迹来让我们感知,那么过去的这些时间,我是如何学习的呢。
我是一个对写作有那么一点要求的人,所以每次的作业写的时间总是有点长,要经过看主题、思考、写、删,然后这些步骤不断循坏,最终才能完成的比较满意。所以在我有比较短的空闲时候,我就开始看看主题,思考,在可以暂时清空干扰比较长时间自由的时候,开始写作业。
而学英语,随着课程越来越难,而达标要求又实在是严苛,我每次打开这个APP都要下好大决心,一般都是在晚上哄娃睡着之后,看下时间,给自己定下多久的娱乐时间,时间到了之后就必须开始学习了。
而对于育儿方面的课程、理论、实践、思考,就全部靠我所有能够利用的碎片化时间来进行了,一开始我恨不得把他一辈子都提前规划好了,现在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当下适合他,我也能够实践的东西上面,很多的公众号、微博、APP也都被我删了,这也有功于《超级个体》的学习,各种减法做到位。目前关注点在孩子的发展心理学方面。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我开始慢慢进入工作状态,虽然上班时间不多,我也尽量的在工作的时候只做工作相关的工作,上下班的途中,听得到或者育儿方面的课程。目前工作主要是带好新来的老师,一起磨课。
所以总结起来,至少最近几个月我有了看得到的进步,不再焦虑,能控制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行动力方面,我觉得我还可以做到更好。
给学习更多的“仪式感”
我一直是一个非常粗糙的人,做菜只要能熟就好了,在小区出门随便穿个睡衣就出去了,洗水果都是随随便便一洗就吃。可我又不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我观察仔细,喜欢思考,又性格敏感,心血来潮我也可以花一个很长的时间做个手工,或者自己给宝宝或者狗狗拍一套写真,对于学习,我也是时而正经,时而敷衍。
最近了解了关于“仪式感”这个概念,我想我还是无法做到在生活中搞太多仪式感,比如吃饭之前还要将精美的餐具摆放整齐,我了解的仪式感也不过是将原本枯燥的生活,自我编辑成晒到朋友圈中炫耀的照片而已。其实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欢快且宁静的,不需要仪式感来支撑,他的生活也必定不会太枯燥。
但是对于经常给我带来挑战的学习来说,我可能需要给它更多的仪式感,来给我更多的动力。在我需要练字、学英语、写作之前,默念几遍:“哈!我要开始啦!”或者把娃交给老公跟他说:“娃就交给你了,我要闭关去了!”
仪式感就像自我暗示,嗯,我是一个精神满满,精力充沛,神采奕奕的人呀!
多线程学习
Java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万物皆对象,要解决事情之前,先new个对象吧,这就好像我们要学习某个东西,在我们大脑的内存中就要开辟出一块地方来储存这个对象,我们把它与其之相关的特性抽象出来一个类,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写入其中,以后当我们有其他的对象new出来之后,需要运用到和之前对象同样特性的内容的时候,可以继承这个类,然后就可以运用其中的方法了。
多线程运作的时候,后台同时运行多个进程,电脑需要区分哪些线程还需继续,哪些线程需要当掉,哪些需要暂停。当我们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我们也可以运用多线程思维,在有时间学习某项能力的时候,其他事情在后台等待,大脑决定哪些进程暂时等待,哪些进程可以不再运行。当然也需要事先排好各进程的优先级。
我的做法是每年每月的最开始,建好需要new出来的学习对象,每周和每天的开始,面向这些对象来进行时间分配,了解每个进程的进度和需占内存的多少。容易异常报错的进程,及时清空内存。
都说时间挤挤总会有的,很多时候时间挤出来容易,而挤出来之后做什么比较难选择,面对这个信息知识井喷的时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