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床哥哥说他头晕,让我帮他请假在家,不去学校。我心里第一反应是,这孩子又要耍滑头,找借口不去上学了。我说:你先去上学,不然沓课就麻烦了,等到了学校,难受可以跟老师说,让老师给我打电话,我再去学校接你。
我边说着上面的话,边试图用抱抱来缓解他疑似“不舒服”的感受,可是他立马产生了抗拒,一把把我推开,委屈地说:妈妈你不相信我!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感知能力一点不差,被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我,就像被掐中了喉咙,一时语塞。我开始反思自己,换位思考,如果当自己无法被他人信任的时候,内心肯定也会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值得被信任,否定自己。
今天的课可能是会落下一点,但是比起学习上的小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一生的影响则会更加深远。一个孩子如果始终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后续还会衍生出自尊感低,情绪内耗,注意力缺失,缺乏社交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慢慢闭塞内心,无法流露真情实感,自由表达想法,丧失了自洽的能力,以及与外界良好链接的能力。甚至有可能把撒谎作为惯性手段,来试探别人对他的信任程度,以此来获取信任,获取安全感。如此想来,一个单纯的信任问题,就会扩大成一个问题圈,以点带面,不容小觑。
可能是违背了自己的第一感觉做出的决定,到现在我还是会有些不安。但此刻选择坐下来仔细回顾和剖析整个事情的过程与可能带来的连带反应,我庆幸,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
如果相信是一盏温暖的明灯,带给孩子希望的力量,让他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加安定有力,那么不相信无疑是这条路上的遮光布,让孩子的内心蒙上阴影,一路亦步亦趋,磕磕绊绊,而我们却还在责怪孩子为什么不能好好走路。做个相信孩子的点灯人,而不是阻断光明的怀疑者。以此谨记。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