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个体创业项目的小组群里,看到一位学员说:
“工作日根本没有时间拍视频,怎么办?”
因为各个小组正在进行PK,在5天之内(刚好都在工作日),每个小组需要拍出一定数量的视频。
从学员的提问中,我也能感受到对方想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也正在想办法解决。
与此同时,我也在这位学员的问句里,看到了一些可能会带来自我限制的假设,于是说:
“可以试试把这个问题重构一下,比如‘工作日时间比较紧迫,要怎么做才能拍出视频?’ ”
前面的问法,是把“没时间”当成了基本假设,后面的“怎么办”就只剩一个很小的空间了。
重构之后,只是相对客观地描述“时间紧迫”,而“怎么办”是在这个条件下,怎么实现拍出视频的目标,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怎么问不是关键,而是背后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很大程度地限制问题的解决。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还有一种翻译更好理解:“导致问题产生的思维方式,永远无法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做咨询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理解,为什么说来访者带来的主诉问题,通常都不是本质的问题。
主诉问题,就是对方认为当下最想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对方觉得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像是去看医生时,告诉医生“我肚子疼”。
经过几个来回的交流,可能就会发现,原来本质问题是“焦虑”,而不是肚子有什么问题。
如果顺着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狠狠地讨论肚子怎么回事,要怎么保养肚子,可能会让对方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产生更多的担心和焦虑情绪,导致肚子更容易疼起来。
而“没时间拍视频”也是一个主诉问题,没有经过深入探讨,我不能确定本质问题是什么,也许是因为“对这件事不够有动力”、“还有其他优先级更高的事情”……
但我想说,有一些情况下,可能会这些声音出现:“你这是在找借口”、“你就是不想做”……这些声音也许来自他人,也许来自内在。
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个方向上,可能会越讨论越强化“不想做”。
越是解释“为什么不想”,就会给“不想”增加越多的砝码,让天平更倾向于“不想”。
甚至连找方法解决“不想”,也会变成不断默认自己就是不想,才需要找各种方法来解决。
这也是一种“用导致问题产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情况。
如果感受到自己其实是想去完成的,哪怕动力现在还不是很强,也可以基于这个假设来向自己提问。
比如问题自己:如果只有1天时间,在保证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只要拍出来一条过得了自己那关的视频,就可以得到1万块钱,我会想到什么办法来完成?
可能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拥有更多的解决方法,也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