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李大汉》 序
今天是2024年岁初元月,在停更两年后,我重新开始续写这未完的故事。
李大汉是朝震在河南的名字,这个名字是去世的父亲亲口给我讲关于亲生爷爷的事,是个最直接事实,其它的说法是旁人的记忆和叙述,真实与否其实不重要。就像我写这些故事是从点滴,用文字编撰显现我这个爷爷印象,在这里的族谱里还有个叫李东海的叫法,真的是不重要,小说不是家谱。
这个族谱,是近几年这个村子贤人们对生活在这里人们,这个群体每个氏族记述,准确与否对于大家族来说能或许续的着(人多嘛,准确些)。
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小门小户,支脉记录很单薄,除了这个李东海(李大汉)再往上没有什么可溯源上的线索,就如询问至今健在的老人,给予的信息就是这一家在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人了,这种族谱显得牵强和单薄不太可信。但也对我们这个支脉能够体现在这个谱上而感恩。
李大汉在这个地方能被记忆起的就是个子太高大,沉默少言,经常挎个柳条篮来往于城市乡村,城里买点烧饼到乡村卖卖,身体不太好,少言寡语表现,让人认为极度老实和木讷的印象。
一个人没有兄弟,也没亲戚,我记忆里的奶奶是相传于来自山东菏泽曹县逃荒的一对杨姓姊妹。这一点我是相信的,这个姓杨的奶奶是我小时候寒暑假经常被父亲安排到居住在大山沟壑里的亲生奶奶那里尽孝(就是父亲在不考虑养父爷爷的感受,找到的亲身母亲),一起还是生活过几年的。
现在看来,父亲的举动没有啥错,找到失散的母亲和弟弟,是每个人内心的本能,也是父亲在具备能力的条件下行为。但是毕竟是在封建思想禁锢的农村,这一出毕竟伤害到另一种亲情,再开明的人也接受不了这个举动,这关乎于尊严,面子,背叛。
有时候我觉得,写朝震和李大汉这些故事,就是在叙述我们家往事,充满了很多说不上来的情感,从朝震的生平到李大汉的追溯,乃至父亲大德一生,以至我朝晖前半生,也有具备像朝震爷爷的水平与胆识的东西,不太好的就是薄如劵纸的命运。
就如第一部里朝震前半生的风云际会到后半生孤单漂伶,想到父亲大德,到自己半生已过的经历,较类似的生活轨迹,让我对写这个故事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冥冥中就觉得朝震大汉的过往,就是我们这个支脉的历史,也是我在这个小说太监了两年后,重新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的动力原因。
第一章,闲居开封
我觉得,朝震到河南后叫大汉是有原因的,一则这是他在河南工作期间化名,叫大汉一定自认为有认识人的基础有方便立足想法;再则在上海,党内的一直叫其它化名,比如震瀛,念五,除非是特别熟悉的人晓得他的真实名字。
自从天津来到河南,想着投奔于当时河南省府开封的国立河南大学任教罗章龙(朝震和罗关系,罗是另立的“第二中央”的领导,也一起被党开除的)被拒后,他真正认识到他被曾经的以往彻底抛弃,这比之前在龙华监狱里眼看着一个个曾经的同事战友被保释,营救,自己像旁人般被遗忘的寒心还无望。
没有埋怨,我们这类人从来不埋怨,也从来不矫情,只是他觉得活下去才是重要的。在江湖里,脆弱最不可靠的就是友情,当然还要有组织,平台支撑,这两者对于现时的他都没有了;这种心理上的感受也是我从离职,身体得病境遇里得到的感受,刚开始自己还不太相信,觉得还存在友情,经过世事后这种自知吧才建立起来,而这时候的朝震大汉爷爷还没我这样的感悟,就是徒然感觉无助和无望罢了。
徘徊在开封大街上,这个是当时河南省府所在地的城市,街面上热热闹闹,灌汤包和锅贴香味弥漫在空气里,豫剧和“喝汤了哞”的招呼问候声是这个城市的声音。
大汉朝震兜兜转转来到龙亭彼时称中山公园,坐在潘家湖的湖边,看着一潭湖水和周围的风景,对于这个内陆城市有些茫然,但是天生骄傲的本性,已经曾经的经历让他对未来生活没啥恐惧感。投亲靠友不成自立更生也行啊,代人文书,替人捉刀也是可以的,毕竟当时识字人不多,还是在省政府所在地,这种生计还是能干的。
说干就干,朝震用仅剩两块大洋,置办了文房几件,在相国寺边找个热闹的地方开始练摊的营生。
河南李大汉的人生开启。此时的开封城,政局相对稳定,作为河南省府经济还是不错的,李大汉的这个文字摊儿生意还是有些生意的,一天下来收入个二三十文足够应付单身男人的开销,十天半月之后所得的收入已经能够让他在城里租个小房不再住小旅店了,由此在开封城有个停足落脚的地方。平时空闲的时候,就是上上街吃点小吃美食,什么杏仁茶,羊肉坑饼,小锅贴,去城市的周边里溜达溜达,小日子着实不错。
日子嘛,好了,人总是想有点精神生活,尤其像读了点书的人,像我种就是这样,日子过好了,总想逛逛读书馆,看看话剧,去图书馆里买买书,文艺青年范儿。
大汉作为我的上上代人,我想,这种东西都是相通的。这小日子过滋腻了,不由而然的有些精神上需求,逛逛戏园,听听豫剧,那时演戏的有角儿戏班在戏园里演,大多数戏班子都在集市上演。大汉倒没讲究,收入好的话,就到戏园子里喝口茶听戏,平常就在集市上花几文钱买点炒花生放到一种叫“储储布袋儿”袋子里,站在戏台底下听听戏。
我觉得小时候父亲教我唱的《卷席筒》《花木兰》《打金枝》还有《七品芝麻官》是不是源自大汉爷爷对父亲的熏陶,或者说骨血里共通的某种东西。
譬如说玩相机,老爸年轻时玩相机的,我们家是在那个时代很早有135相机的家庭,现在到我这里,我也是。也不是他熏陶我的,是一种骨血里的相通文学青年秉性。
第二章 关于与杨氏姐妹故事
朝震大汉爷爷情感轶事是没有记录,也或许和爷爷没有留下只字片言原因有关,著书立说是大文人才有的事,鲁迅和钱钟书们都是衣食无忧,有能力以文字作为行事技能,留下他们的历史。即使大汉爷爷即是有文字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代,能留下来很难。
关于情感,关于异性,关于与之有关女人的事情,就是后来被找到的眼睛哭瞎姓杨的亲生奶奶,听说是爷爷去世,自己被卖,想儿女想丈夫哭瞎的。我展开了想,大汉爷爷的情感故事,与杨姓奶奶的姻缘,也或许与喜欢听戏这种雅好有关,也与我们骨子里的烂好人,烂好心有关。
也是由于这一双来自菏泽曹县的杨姓姐妹,由于某种原因来到开封省府这个地界,或逃荒,或随班唱戏,与大汉爷爷有了机缘,出于我们这类人的悲悯心,见不得别人的苦,伸出援手,引得这一对姐妹追寻到洛阳这个铁路编的小村,成了我亲生的奶奶。
这是个有时间段的故事,情节的设计,机缘怎么巧合,又是怎么地来到洛阳王府庄这个小村,容我设计设计,安排安排,尽量使这个故事趋于合理,可读,感人,也不枉我书写故事的本心,为我的历史留下点可以寻找的记忆。
山东菏泽曹县离古城开封不远,那里的民风和口音基本都是河南这边的,那时的人员流动,一种是戏班讨生活;一种是逃荒要饭。那个时代基本就是这种迁徙。至少在这会底层是这样子的。
老早的电影《红牡丹》和《大河东流》讲述的就是戏班和逃荒的事。这两条线是合理路径。我相信从我小时候和眼睛看不见的奶奶相处的体会里,奶奶在年轻的时候是见过大世面的,是不过性格里有些强势,也就是说她是能对接上优质资源的人,并不是仅仅是农村妇女,从后来被买她的大户看中,到最后过不下去,另寻宅地为她掏窑围院,看得出奶奶在那个家里还是挺受人重视的。
上辈子的人,一生都是血泪史,这让现在的年轻人是现象不到的,为了活命生存一辈子颠沛,不知道落在世界的那个角落,也很庆幸能从书写这个小说,对我的家族有了梳理,对于自己曾经经历的,和父辈经历的,大汉爷爷经历的,还有我这个眼睛哭瞎的奶奶经历,有了致敬的途径,这样会成为丰满的故事,有灵魂的一脉人,对当下不甚满意的人生,有了灵魂的解药,善待自己,善待过往,比起上一代苦难,真的不算什么。
最近抖音里有个菏泽的成十三女孩子号,背景里就是这些豫剧地方戏,我在想年轻时的杨姓奶奶,在当时也是这般如月明皓样子,是不是从青衣到花旦的引人注礼,在戏台底下吃着花生米大汉爷爷被瞬间吸引,也是他冲动的倾其所有拿出积蓄帮助这对年轻的姐妹。反正根据我本人特点,我会这样做的,这种文青可爱,是才情还是癫狂呢。
电影里《红牡丹》是因为班主让她做小,最后发现班主竟然是他父亲,红牡丹与班主决裂,一袭红衣一骑红马决然而去。如果我按照这个情节硬往上套,那就显得我写东西太惨不忍睹了。太Low
我的原则是在现实里找角色,这样故事才可能真实,才能觉得不是个故事,就想发生在我们彼此生活里一样,这样才能共鸣和共情。大汉爷爷与杨氏妹妹结缘,来自于姐妹俩来到他的文字摊儿求助,求大汉爷爷给她们代写赎身文书,就是戏班是从小养你长大,教你学艺,长大上台挣钱还债赎身,包身银。这杨氏姐妹是因为这个事找到代写文书大汉爷爷的摊儿,大汉爷爷起先也没认出舞台上这姐妹俩,只是因为俩美女因素,感到兴奋也很尽责,询问了具体情况,文书咋写脑子里过了过,就下笔写了一篇,念给这姐俩听,这个姐姐听了后不太满意,随后又写了一篇,这妹妹还是不太满意,于是这姐姐硬是让大汉爷爷按照自己口述写,写着写着,大汉爷爷就急了,这是口述逻辑不通,语言不规,让大汉爷爷没法写了。随手笔一撂,不写了。
这边小杨妹妹一看,忙陪不是,这个过程中大汉爷爷方晓得,这对姐妹就是经常看戏台上的姐妹,由然感到惊喜。所以对这个事情尤其上心,也是出于表现,也是出于真心想帮忙,也是出于长期想交往,所以这个文书也没有一蹴而就完成,毕竟自己砸饭碗的事还需要两姐妹慎重。
也是由于这,大汉爷爷遇这杨姓姐妹开始了交往,毕竟大汉爷爷见过世面,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过党的工作,对于忽悠小女生游刃有余,渐渐的这个姐姐就迷上大汉爷爷,经常空闲时间带着妹妹找他玩,大汉爷爷也乐得俩美女相伴,开封城里美食小吃成了他们主要活动。
其实大汉爷爷喜欢善解人意妹妹的,但是为了维持当前这局面,大汉爷爷在敷衍着姐姐的爱意,日子嘛一天天过三人的友谊越来越深,独在异乡的大汉爷爷有了亲人的感觉。我不晓得对亲人的感觉旁人是否有体会,这也是我此类人往往会对有一定情谊的我人有种亲人的感觉,有种想呵护,想相守一生那种感觉。也是心理柔软体现。
或许种情感上的特点来自于遗传,所以往往我会把小说里的大汉爷爷当成以前的自己,心理活动,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这大汉爷爷人物活跃丰满的基础,也是起笔开始第二部创作底气,人物故事轨迹自信。
前几天和二姐聊天,谈及遗传这些事,觉得后代就是前辈的故事重演,很有意思的。这或许就是所说宿命,由此我越来越对小说里大汉爷爷和那个眼睛哭瞎的姓杨的奶奶充满感情,对他,她们,他们的故事也有种身同感受的情结。反正,此时此刻大汉爷爷对这对姐妹亲人的这种心,使他对这个城市有了牵挂的。
姐妹俩的赎身大汉爷爷是晓得的,但是如何解决,俩姐妹也没个具体想法,她们不提他也不好过问,时光就一天天过着,大汉爷爷也很享受当前幸福惬意的日子。每天出摊,收摊,姐妹俩不唱戏之余就到他租住的小屋里做饭,大汉爷爷对做饭兴趣也是在这个养成的。
先把这姐俩的名字起了吧,好区分。杨大兰是姐姐,杨小兰是妹妹,反正从残存的记忆里,我记得瞎眼奶奶的名字就是有个兰字,权且就是这俩名吧。
姐姐杨大兰姐姐大兰是个做事大开大放的人,如果说在当前亲戚里能找到类型的就是我的大姐了,现在想起曾经与杨姓奶奶相处的日子里,大姐的性格特点真的在她身上都很具备,唯一区别的是,新时代的年轻人不如旧社会人厉害,换句话说就是那种求生存的“恶”,还厉害还骂人。
小时候其实也挺怕奶奶发脾气发飙,在长久的时间里我对她的印象就是厉害,就是恶。但从来不是针对我。现在看来,吃惯苦日子人的厉害和恶(e是第一声),是自己的保护色。这是思考也是我在写这些文字时的感悟。年轻时杨奶奶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觉得如大姐身上性格特点放在杨奶奶身上,和她之后经历的苦难是匹配的,做事上的鲁莽,性格上的粗枝大叶,思维上不清楚,注定使她的生活充满坎坷,一路荆棘。那可是就这会啊,每道坎,每个危机都是生和死的抉择。以上这些性格特点,让姐姐杨大兰对她们姊妹赎身这件事充满了惊险。这也是大汉爷爷起初对她们说赎身时,对姐姐大兰的做法不认可的主因,姐姐大兰主张直接跑,妹妹问跑哪,姐姐说先跑再说。妹妹说跑,还会被抓回来,还要被打,还不如出个文书,赔偿点班主的钱。其实古代戏班子做法就是从小把你养大,教你学艺,长大后就是给班主赚钱,不给工资,赚一辈字,如果期间能成角儿,就挣大钱了。有人捧或是想出去,班主就要比笔钱,赎身钱。有点类似青楼妓院。这种形式现在也存在,如德云社里曹云金事件就可见一斑。
所以说大汉爷爷对杨大兰的举动不太认可,赎身钱大兰也不想掏,这在当时选择直接跑相当于找死。妹妹的想法是出点钱,弄个文书赎身。一听出钱,大兰老大不愿意,一直坚持直接跑。事情就这里僵着,戏该唱还是要唱,戏班该回还是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