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普天同庆,许多的网络平台已被刷屏,天安门广场周年大会隆重举行,直升机、战斗机、国旗护卫队等官兵的出场震撼人心,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为之骄傲……
与国同庆的同时,突然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二十五年前的今天我们第一次入京的情形。
一群十几岁的少年,一个青涩年华,怀着对北京的向往,踏上了进京的列车,那个时候坐火车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能坐软坐已经是很奢侈了,飞机想都没敢想,今天想起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我们大概三十多个人,都是同班同学或同级的校友,大家都怀着对北京的向往前往北京学习,未来是什么样都无从知晓,但那份喜悦是抑制不住,一群人基本在一个车厢,即使有个别在其他车厢,也只能一起挤着,14个小时的车程,大家根本没有睡意,同学们像一群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唱着、跳着,相邻车厢间来回跑着,都在期盼着第二天的早晨。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一九九六年的七月一日,我们到达了北京站,大家提着大包小包的走出车站,个个都是一脸的惊奇——这就是北京!
当时到了住的地方时,实话说,条件非常不好,三十多个人一个大的宿舍,即吵闹又非常的热,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不忘第一时间要去天安门广场。我们刚到,老师让我们先休息一天,第二天开始培训学习。一天的时间足够我们到天安门广场去了。当天下午,大家就相约而行。记得当时,我们几个站到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什么住宿条件太差、什么天气热,什么想家等问题都忘在了脑后,唯一有的就是很自豪的感觉自己此刻在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有个别条件要好一些的同学自己带着相机,我们会三三两两的一起拍个照片,想着能马上发给家人。
往后的日子里,在学习中,大家就开始了各种的想家,有因环境不好哭的,有因饮食不习惯要回家的,有因从未离开过父母而想家闹的,等等各种不同。因为我们是在一个部队,管理非常严格,对于我们的上课、作息时间尤为严格,至今都无法忘记那种早晨起床,大家一起抢着洗漱的情景,每天吃饭都是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尤其在早上,从打饭到上课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如果你不早早去排队、不吃的快一点你就的饿肚子,在那里,遵守时间、遵守纪律是第一要务。对于我们这群从地方而来且没有受过军训的学生而言那真是一种煎熬,大家从刚开始的不习惯到后来慢慢喜欢上了那种生活。因为,我们亲自参加过几次非常大型的军事会议,那种整齐一体化、那种连吃饭时只能听到筷子碰碗的清脆声、那种满眼的军绿……
记得当时,有一个班长带着一个新兵在帮我们的忙,当时有一个警卫员跑过来对班长说,那个新兵的父母来了,在大门口等着,警卫报告完以后班长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他转身就走了,我们当时以为那个新兵会撒腿就跑,毕竟他是一个连我们年龄大都没有的孩子,而且已经离开家半年了。当时,那个新并没有动,而且是一丝都没表现出他要走的意思,一直在帮着班长干活,过了足足有三分钟吧,班长说:去吧。那个新兵一个立正,一句“是”,才开始撒腿就跑,眼里噙着泪花。当时我们几个都呆了,相互之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但心里都知道如果当时是我们的父母,估计没等那个警卫员说完话就直接跑了吧。而那个没我们大的新兵却可以做到那样的镇定、冷静。当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也正是这样两年军事化管理的生活状态,我们有几个即是同窗、又是一起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一起相互照应的同学,那种相互间的依赖与信任,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同学关系就可以形容,两年的相处对于我们的感情来说不仅仅停留在同学情的层面上了,可以说,我们就是战友。也正是那两年的生活,练就了我们一直以来对时间的遵守,无论是后来的上班、与客户约见或其他,我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提前出发、提前到场、提前做好准备。
记得我回到家乡刚参加工作时,办公场所是一栋五层的办公楼,那里是一个行政机构的二级单位,有很多个小单位,大家相互之间都认识,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是很忙,所以大家上班时也不是那么按时到岗,那个时候,我记得有一位主任虽这样说过,他说:“这栋楼里,每天能按时上下班的就是小珊”。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我曾经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半工半读。
可能人就是这样,起点很重要,一个好的起点会影响你一生,从那个时候起,我喜欢上了军队、喜欢上了那种坚强与执行力,也造就了我今天的性格、事业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