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证,2023年,6月21日22点57分37秒,夏至节气至。
夏至,古时又称 “ 夏节 ” “ 夏至节 ”。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此时节,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
下面具体地了解一下有关夏至的知识 :
1. 夏至由来
“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夏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民间还有 “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 的说法。
2. 夏至天气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日渐升高的气温,宣告着仲夏时节已经来临。可夏至不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大概需要再等二十多天,夏天的酷热才如约而至。
此时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常易形成小范围骤来疾去的雷阵雨,人们将此称之为 “ 夏雨隔田坎 ”,更有 " 夏至雨点值千金 " 的说法。不过夏雨虽会带来清凉,可江淮潮湿,梅雨频发。人体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偶感不适,需多注意饮用水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防止疾病的发生。
3. 夏至三候
“ 宵漏自此长,微阴生九原。”
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
一候 鹿角解
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二候 蝉始鸣
真正的夏日,始于一声蝉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鼓翼而鸣。
三候 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它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所以,作为一种中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
如治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4. 夏至习俗,源远流长
01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此时祈愿,不仅代表着人们对夏至时节的重视,万物盛极时的敬畏之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
02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 扇 ”,借以生风;“ 粉脂 ”,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古时在朝廷,皇家则拿出 “ 冬藏夏用 ” 的冰 “ 消夏避伏 ”,当时仅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
03 食 “ 麦粽 ” 与 “ 夏至饼 ”
《吴江县志》载:“ 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不仅食 “ 麦粽 ”,而且将 “ 麦粽 ” 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 “ 夏至饼 ”。
04 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还有民谚说:“ 冬至馄饨夏至面,四季安康人团圆。 ” 又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饱含着人们对丰收团圆美好祈愿。
5. 夏至养生
夏至已至,由此正式进入了盛夏时节。夏至养生应遵循 “ 三忌 ”、“ 三宜 ”和 “ 三避 ”,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
三忌
01 食忌大热,诱发心病
《黄帝内经》里说:凡是心脏有病,愈于长夏。
如果不注意饮食养生,就很容易诱发心病旧疾。对于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夏季 “ 防火 ” 尤为重要。
古人云:“ 火曰炎上 。”
凡是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食物,五行都属火。夏至时节,尤其要注意家中,应禁忌热性的食物,日常穿着也不要太厚。
02 动忌大汗,徒耗阴气
中医认为:“ 阳加于阴谓之汗。”
出汗,需要阳气和阴精的共同参与。夏季运动过量、出汗过多,就会损伤人体。过度出汗还会造成脱水、中暑等症状。严重者,病邪透过出汗扩张的毛孔趁虚而入,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03 卧忌贪凉,百病损伤
人体在睡眠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最易受寒气侵袭。
《琐碎录》说:“ 卧不可当风。背受风则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夏不当风及坐卧露下。”
炎热的季节,最忌讳睡觉时贪凉。睡梦中受寒,结果就是腹痛便稀,或者是浑身骨节、肌肉酸楚。对身体的损伤很严重,故要避风而睡。
三宜
01 宜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有言:“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至时节昼最长而夜最短,阳气极盛而阴气极衰。起居调养,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宜晚入睡,以弥补阴气的不足;宜早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中午不妨休息半个小时,整个夏天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02 宜多食酸咸
《黄帝内经》言:“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夏至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人体出汗多,腠理发泄,饮食宜多食酸味。如小豆、桃李,又如绿豆汤、酸梅汤,均可消暑解渴之品。
酸味起到收敛作用,防出汗过多,以固肌表,同时夏季饮食多食些咸味,补充出汗多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
03 宜情志疏泄
夏至是个阳气旺盛、万物生机活跃的节气。人们要顺应这一时令特点。
精神上力避懈怠厌倦之心;心静则身安,就可以避虚邪,远疾病,安度盛夏了。
一定要把自己的郁滞散发出去,让情志得到疏泄。只有这样,到秋天收敛的时候,才能收进东西。如果在夏天疏泄得不够,到了秋冬季节想进补,也无计可施。
三 秘诀
01 避暑
《黄帝内经》有言:“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夏至时节,天地之气化而为,对人体损伤极大,应当采取一定的避暑措施:
首先,不能长期在露天地曝晒;不能过度地劳动,应适当地纳凉。纳凉之所应保持空气流通,纳凉时间不宜过长。
其次,因火暑之性开泄,人体出汗较多,体液损失较严重,故应多饮水,以防体液脱失。
最后,经常服用防暑之品,如西瓜、绿豆汤、绿茶等等。
应注意,冷饮不宜过度,否则宜患肠胃病变。
02 避湿
《黄帝内经》有言:“ 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夏至时节,也是湿土当令之时。
天气多阴雨绵绵,应保持室内干燥,降低室内的湿度。饮食上可多食一些辛辣之品,如大葱、辣椒、绿豆、黄黍、鸡肉、桃等。
此外,湿气通于脾,此时易出现脾虚。可用白术、山药、薏苡仁熬粥,或用薏苡仁、白扁豆、山药炖肉服食,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03 避寒
《黄帝内经》有言:“寒气流行,邪害心火。”
夏季为了散热,人的皮肤毛孔开泄,反而更容易受寒气侵袭,损伤心脏。
饮食方面,不可贪凉。睡觉时,空调别开太低。
天气炎热时,不要人为打破自然规律,才是养生之道。
夏至已至,所有美好将如约而至。这是一个缤纷灿烂的时节,万物极盛绿茵渐浓。耳边蛙声一片,莲叶何田田;麦谷满仓说丰年,蝉鸣声声不间断。
夏至的美,不是一池春水般的静谧,而是满池荷花的张扬奔放。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滚滚红尘,一半烟火一半清逸。以一种安静守世的淡然姿态,秉持一颗无念无扰之心,即便身处燥热的仲夏,也能够在心底,辟出一处清凉,寻得一栖安宁。心有宁静,则清凉一夏。
愿你在这繁盛的仲夏,也能养得悠然的心境,不惧骤雨来袭,不忘幽幽荷香,开启一个灿烂辉煌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