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朋友在谈倦怠期,我想起天使班的时候。我们小组开始践行的时候挺不错的,我们组长和纪律委员很有责任心,各位组员也比较有上进心,还有朱立锋这个老兵可以带带我们。看到班会的时候其他小组抱怨同组的同学坚持不下去,小组会名存实亡,我们不禁有些诧异。可是到践行末期的时候,组内血多同学也慢慢掉队,后来组长和纪律委员生活中事务忙碌,分身乏术,我们小组会也逐渐消亡。
反思了一下,可能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刚开始践行的时候,大家刚刚吸收培训的新知识,践行热情比较高涨,动力比较足,哪怕起不来,开闹钟也要把自己闹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全面协调更好,有些同学没有做到早睡,精力上慢慢就不平衡了,同时蜜月期的新鲜感也已经过了,逐渐败下阵来。二是,践行初期以早起、运动,这两个践行反馈比较直观,看到起床时间越来越早,运动带来更好的精神,大家也会比较有动力,组员们在良性反馈的激励下愿意继续践行,但是到了后期这两个践行已经形成习惯,反馈带来的激励也越来越少,一个目标完成后,不知道将来怎么规划,有些组员渐渐失去了兴趣,不愿意继续践行,进入了倦怠期。三是,许多组员本身是生活中忙碌不过来,过来寻找解决方案,践行后事情更多,部分组员践行一段时间,难以平衡,就没有坚持下来,组里如果有人掉队,就容易对其他组员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导致恶性循环。四是,我们的班级是一个虚拟的团队,践行主要靠微信群冷冰冰的打卡和文字,一些不活跃的队员分享沟通少,容易有孤独感。
归根结底我觉得,大家来易效能都是带着目标来的,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可是践行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这个目标,或者没有看到自己在往目标越来越近。
要克服倦怠期,我觉得应该给予大家有效的反馈,重新连接践行和目标,让大家感觉到自己的践行是离目标越来越近的。下面是我个人的建议:1、组长、轮值组长、死党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组里有人有掉队的迹象,一定要拉他一把,我们3组的氛围很好,打卡没有做好的时候都会互相提醒,靠近时间节点的时候还会电话提醒,虽然在初期这个给我感觉许多压迫感,一度有些抵触,但走下来还是很感谢队友们。2、队员之间要多沟通,尤其是语言上的沟通,距离近的还可以组织一些线下聚会,增强团队粘聚力,这样你在互相监督的时候就不会感觉那么生硬了。3、应该更加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有那么一两个礼拜我觉得自己对作业和任务不是很清晰,还好群友主动提醒,所以我在想,每个阶段的任务是否可以群发到每个人的印象笔记,包括锦囊会的文字稿。4、加强分享,组员之间互相知道对方的icloud、印象笔记、简书等账号,及时分享自己的体会,加强互动,这样对一些分享功能的演练也更方便。5、适当分享一些效能的小技巧小工具,能够让大家迅速感受到反馈的,比如我刚买了iphone,觉得语音输入很方便,后来发现讯飞老早有这个功能了,最近我常常用语音去输入文字,这样可以节省对方接收信息的时间,自己也可以节省一些手机上打字的时间。
总体而言,我们线下课的各位学员践行的需求和欲望比天使班会更强烈一些,毕竟花了3800,付出更高的代价,大家的动机是明确的,关键还是在于动机目标和践行过程的融合。践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习惯的养成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融会贯通,我就是一只典型的蜗牛,都践行大半年了,还没有理清日历和清单,有时候还是会忘记记录,分享和沟通中依然畏缩,许多践行还流于形式表面,不过我看到自己有在一直往前爬,整体状态比以前有改善,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所以我继续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