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用好类比,你的故事可以“疯传”
【字数】779
看完疯传第一章,我们对社交货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何用故事传递信息,今天我分享类比。
咱们的老祖先很含蓄,经常有话不当面说。想家的时候不发微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喜欢别人的时候,不直接说,“你看,今晚的月亮真圆啊,你比月亮还圆”,嗯?“你比月亮好看”。
类比又叫“打比方”,简称为“比”。运用同属性的事、人进行举例,古代的邹忌,很会打比方,还敢向上管理。
邹忌为了谏言,避免齐王偏听偏信,列举了小妾,宾客,大臣的案例,有时候是他们的话,不是真话,各有立场,各有理由,不能全信,大王接受了邹忌建议,齐国称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类比的本质——内心象征
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经典描述
“象征语言是我们表达内在经验的语言,它似乎就是那种感官体验,是我们正在做的某物或物理世界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某物,象征语言是这样一种语言,其中,外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象征,是我们灵魂和心灵的象征。”
弗洛姆把象征内涵描述的很深刻,他认为象征分为习惯性象征、偶发性象征和普遍性象征三种。
最常用的习惯性象征就是词语,各种概念,取决于我们的习惯,—看见桌子,就想到吃饭,工作。一看到床,想到休息,想到疲惫。人都如此,有自己的思维定式。
偶发性象征: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心智模式相关。还记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为什么主人公什么题都答出来了吗?因为这些题目正好是偶发性象征,十几年印度的大事件投射到了一个少年身上。
普遍象征:普遍象征与代表的事物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一想到种子就是希望,一想到火苗就是斗志,一想到李白就是浪漫。
最常用的就是电影语言,恋爱的电影里一定有雨,象征为洗刷,和解。悬疑电影一定有雪,象征死亡,象征重生。
类比和象征经常是分不开的,象征是内心的表现,类比是外在的说明。
疯传离不开故事,故事离不开类比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