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暑假就只剩下一点尾巴啦,想起7月刚放假回家的时候还在烦恼这漫长的两个月要怎么打发过去,转眼间倒马上就要过完了。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把头一扬,“你什么时候回学校啊?”
“我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怎么,想赶我走啦。”
“我把你赶走了家里的碗谁来洗地谁来拖啊,我是问你九月再去学校行不行啊。”
“就知道使唤我,看我读书去了谁给你使唤。”
“你读书去了,家里就只剩下我和你爸了,冷冷清清的。”
妈妈说话的时候,手也没停止动作,往我碗里夹了不少的肉片,“多吃点,去读书了就吃不到了。”
我听了话心里酸酸的,把肉片往嘴里送,“那我就只有冒着长胖的风险在家里吃到九月份再去学校好啦!”
第一次离家出远门读书那天的情形,你还记得吗?
我记得。
那天早上爸爸送我去学校,妈妈要留在家里照顾家事。我记得那天天气不好,下大雨,我在滂沱的雨声里被妈妈叫起来检查行李吃早饭,然后她送我和爸爸出门坐车,我在上车前轻轻的抱了一下妈妈,没忍住哭了鼻子。
以往读书离家,一个周一个月总会回来一次,而这次去读书,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原因,一学期才会回来一次了。
行李箱里是妈妈装好的冬衣,车窗外是妈妈逐渐变小直至不见的身影。我在车里不顾形象的流泪,脑子里只塞着一句话:此后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
父母在,该不该远行?
第一次熟知这个话题的讨论是在央视的一期节目《开讲啦》。当时现场有79%的人选择了要远行,21%的人选择了不远行,有人认为“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人力争“自己幸福就是父母最大的安慰”。现场经过几番激烈的争论,仍有近七成人的选择是要远行。
我的观点和现场近七成人一样,父母在,依旧要远行。
虽然过去的生活和眼前的生活一样的苟且,但我真的很渴望跳过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去看看诗和远方。
正青春的我们理想里有着一腔热血,顽强的劲儿和闪闪发光的梦想,现实里有着压得喘不过气的房价和物价。
所以我们要远行,去拼,去看远方,去努力把现实和梦想驶到一艘船上。
读书时故乡还有冬夏,工作后,故乡便只剩下冬了。
网上有人做过一道亲情计算题,“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一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 24小时,30年总共才720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面对残酷的答案,为子女的我们定得要做到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好好尽孝啊。
尽孝不在于我们是否要不要去远行,而在于,我们是否懂得如何去尽孝。
如果父母开始爱唠叨,和你说起东家八卦西家长短,千万别嫌他们话多,因为他们活动的交际圈仅是如此。
如果父母开始理解不到你说的话和你做的事,千万别摔门而出或者冷暴力,毕竟,你的世界他们真的很想参与。
记得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带他们去医院体检一次,量量血压。
别嫌麻烦教他们使用微信,别在朋友圈屏蔽他们,断断续续的语音总能给你带来惊喜,不会评论点赞的他们总能够了解你的近况。
那么,你认为父母在,该不该远行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