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脆弱》笔记
世界观、人生观层面
1、永远温吞地固守着自以为是的安全,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了吧。
2、想要抹去人生中的沟壑坑渠,追求平稳的精神生活,是不可能的。非常适应不代表足够平衡。“活着”的状态意味着不稳定的平衡。毫无波澜,极其有规律的精神生活并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健康的心理应该是由围绕平衡点的无休止的震荡构成的。规律性出现的活力消退、沮丧怀疑,反倒能够使我们深入内心,去重新激活自己,更新自己,做出一些决定,重新思考选择。这恰恰体现了一种自我检讨、磨炼内心力量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完全崩溃,这不一定是件坏事”。
3、“成为你自己”,生命的旅程实际上是一段觉醒的旅程,旨在释放我们身上的某种东西,让它表达出来,展露于外,与我们的存在相一致。
4、情感需要支持,镜映和安心的温柔。
5、只活得像自己的人,却不能在任何栖息地继续合法生存,这难道不令人害怕吗?如果人只从自己的欲望中寻求合法性,他就必定会被隔离。因为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他人的注视,需要社会认同来支撑我们的存在。
6、我们想成为人生的主人,却又依赖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需要安慰和安全,却又拒绝顺从和约束。我们渴望保持清醒,又使自己置身于对消费的追逐中.....我们告诫自己要学会接纳和宽容,却又常常对身边人指手划脚,恶肆意评判.....
7、我们永远是受伤的孩子。
8、我接受痛苦,但我不接受放弃。
9、生命是不断的运动,每一次跨越都是一次动荡,导致失衡、不稳和倒退,脆弱是内置于这些跨越之中的,一旦跨越成功,它就变成一股力量,而如果难以跨越,就会留下脆弱的痕迹。
10、只有以自己的名义行事,就像一个能够在人际关系中表现本来的“我”一样时,自我才会重生。这个自我,如果有人对他说话,迎接他,让他就位,它就能够重生。—-人总是要通过同伴的眼睛,递来的镜子,在他者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统一。
11、我们通过感知和拥有的知识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以一种个人中心主义的观点来处理接受到的信息。我们一定要独自去体验,去理解,去喜欢。
12、我们其实也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构建自己的特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承认。被喜爱,被欣赏,甚至被敬仰。
13、我们灵魂中的阴郁力量是不可否认的。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危险的存在。当痛苦的事情或者隐秘的“生存病”使人生失去平衡的时候,灵魂中的这种力量会告诉我们这种平衡是可以重新找到的。
14、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15、所谓成长,就是在脆弱中不断重生。人性的力量,只有在脆弱中才能被点燃。
16、生活,不像梦想那样高尚。一桩强烈的情感事件,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会像笼中的松鼠一样,变成心里的循环,不知疲倦地重复这种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只要没有真正被听到,创伤就会不知疲倦地一直想办法发出声音。
17、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脆弱。因此,为了消除恐惧,我们常常寄希望于自己的全知全能和一切事物的永恒(生命、青春、爱情......)当我们保持着一切事物都能永远持续的幻想时,我们就会不时地从梦中回到苦涩的现实,不时受到清醒意识的连续打击。这种脆弱使我们惊恐,但也使我们着迷。
18、我们要么自认为坚不可摧,所向披靡,要么以受害者的姿态自处,要么就自我麻痹、自我欺骗地继续生活。
19、当我们不想看见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启用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将自我的潜意识投射到外部。这一方法超越了意识层面。一些情感(来自我们真正的心灵但却是无意识的)也被视为外在之物。由此,我们就对外部现实的认知产生了偏差。比如:把自己的弱点安放在别人身上,并对自己的弱点视而不见。
20、生活、痊愈、创造的动力实际上都来自于我们自己,存在于我的脆弱中。改变命运是可能的。
方法论层面
1、学会认识自己。包括好好处理旧创伤,看到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承担,和真正的自己和解。这当中有一段提到“专制超我”的文字相当棒。如下:
大约从5岁起,人真正开始内化规则:这就是超我的形成。这种有意识的超我,使人得以在真实,在人类当中生活,得以通过整理授权和禁令,构建模拟行动的地标,从而平息来自本我的破坏性或苛刻的冲动。除了开明的超我(意识超我)之外,有时会出现一种无意识中的“专制超我”,它审判(过度禁止),命令(过度激励),抑制(过度保护)。过度的超我,先是推动自我为获得享受而行动,然后用最严厉的惩罚判处同一个自我,最终抑制这个可怜的自我,使它感到强烈的内疚,此外别无所能。这个超我暴君从哪儿来?它是早期创伤的遗产。构成早期创伤的禁止是粗暴的、嘶吼的、无法解释的,专横的,不可挽回的。它不允许申诉,任凭自我枯竭。随后,一种莫名的,压抑的内疚,开始在无意识中漫游,四处纠缠,滑进任何行动、呼吸之中,紧紧地黏着。没有创伤时,必须好好阻止压抑回到意识中,以确保自我的完整和协调性,并保证自我与外界的良好合作和适应性。但只要稍加宽容,并了解潜藏在下方的活动,无意识就无法收服,因为它越是压抑被表达,对外在的需求就会越强烈。
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在你们终于知道一个当了四十年“乖乖女”的我为啥蠢蠢欲动老想叛逆的原因了吧?不惑之年才启动马达,应该还不算太晚吧?
言归正传
2、走入自己的痛苦。包括感受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受自己的敏感。
3、发挥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智力,形成更开放的智慧;直面自己的欲望,激发它;调和身心的活动,如冥想,呼吸或是一些能量技术。
4、自我构建。完善思想,终身学习,对世界抱有好奇心,决定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5、面向外部,与别人建立关系的同时,保留一个自由,可以沟通的空间。
6、美化苦难。升华自己的阴暗面,把生活的不幸转化成诗歌,绘画,音符,摄影作品,甚至只是观望、沉思。
7、面对现实,鼓起勇气去行动,直面人生的起落。如果没有行动,脆弱就只是脆弱。
8、学会调和,承认并统一我们身上违背本性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身上相互对立的力量,接受自己并非来自唯一的整体造型。
9、学习大自然运行的节奏和步调——它时而呐喊,时而沉默,但却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暂时沉默,这种沉默在等待说话的机会。我们也要接受这种沉默在自己身上的发展。
10、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节奏,缓慢,简朴,耐心,找到安宁。
最后,大师感慨:“人类,只有当他为了探索其他奥秘去,勇敢、平静地承认自己力量不足,无法自制时,他才是伟大的。”
附上我的感慨:看到人生的幸福,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起码在我这儿,有时候,是这样。这么晚了,码字有这么累,看完不点赞,您于心何忍?[呲牙]周末愉快!别忘了思考人生![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