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群里有人谈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内驱力和外驱力哪个更多些?
今天遇到的事儿,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人的成长外驱力还是比内驱力更重要。
六年级2班,课堂语文测验,巡考中,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玩弄玩具——一盒小型奖状。再看他的试卷,作文一字未动。我怒不可遏,一把夺过,冷声道:“知道在考试吗?为什么不写作文?”学生理直气壮:“我不会!”
“不会是吧?那这盒奖状就没收了。如果能写完作文,原物奉还。”
他一听,喜上眉梢,默不作声,开始奋笔疾书。写到一半,把作文呈给我:“老师,实在不会了。玩具可以还我不?”
“不行,必须写够要求的字数,你这还差一半呢!”
“啊?”一脸的不耐烦。
我得意道:“你可以选择不写,不过玩具就不能归还你了。”
“好吧,我再写点儿。”
一会儿,学生又跑来:“老师,我借鉴了一下课文中的名句,这次应该可以了吧?”
一看之下,还有 3行写满。“不行,必须写满作文格。”我冷声道。
“那……那好吧。”学生有些怒不敢言。
不一会儿,他又跑过来:“老师,这次好了,可以拿走玩具了吧?”
我点头同意。
学习可以讨价还价吗?——不可以。学习可以强迫吗?——不可以。
不知从何时起,个别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变成了——累赘,无所谓。在他看来,考0分合考60分是一样的。不会影响他的吃喝拉撒,不会影响他在父母、学校的任何生活。所以,考场上但凡需要动动脑子去完成的试题,自动略过——放弃答题。
但从今天的事儿,我也感受到,一个人只有先建立外部动力——外驱力,再调整内驱力,才能完成学习这件事儿。学习从来不是仅靠兴趣就能完成的,还有责任。当我们习惯了外驱力下的努力,逐渐发现事情的价值,才能启动内驱力。
为此,我让每位同学写下自己的测验目标,以及奖励措施
达到( )分;奖励( );否则惩罚( )
每个人可以写2个预估分值,分值只能比本次考试的成绩好一些。
奖励的目的是激发内驱力,惩罚的目的是树立外驱力。希望这些方法能唤醒有些同学“无所谓”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