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有家长打孩子打太狠,把孩子打死了又后悔的,多数家长内心都是不愿意打骂孩子的,但为什么这样的事仍然很多?
因为孩子并非天生单纯善良,有些行为必须要加以规束啊,很多时候只靠言传身教真的没用。可怎样才可以避免出现悲剧?
女儿的班主任教师,看了很多育儿书,平时教孩子也有一套,但她都说她也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有几次还忍不住踢她家娃的屁股。
当然啊,她是有分寸的吓吓孩子,并不是下狠手。
而隔壁班有个家长,孩子在放学时吵着要零食,就猛扇孩子一耳光。
把孩子都打懵了,还抬起穿小皮靴的脚,使劲儿踹孩子几下,把孩子踹倒在地了还在踹。
旁边人拉了几次,才把发狂的妈妈给拉住。
这事之后,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说,孩子有时候提了无理要求,或者做了错事,到底怎么给合理惩戒?
家长很多都说,很多育儿经验在现实里真很难做到,很多行为习惯都要求从胎教开始培养,可现实普通家庭,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呢?
家长也有情绪,孩子一闹就炸了,爆发起来时,打骂了孩子,家长内心比娃还难受。
那么,实在调节不好自己情绪,打骂孩子后,又陷入自责,只会让心理负担更重,心理负担重了,就更难让情绪稳定了……
我个人的办法是用固定惩戒方式,来缓解“不打不成器,打了又后悔”的焦虑。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那种体验?火气上来时,旁人如果说别打孩子呀……反而更想打!
自己内心也是,越是克制自己不要打不要打,越是克制不住!
反而会偏激地想,我就是平时太克制了,对娃太纵容,才让娃一点也不乖!今天必须得好好打娃一顿才行!
等这想法一冒出来,往往下手打了,还打得非常狠!
“固定惩戒方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强力克制情绪变为可以惩戒孩子,但得用定好的惩戒方式。
这样一是可以提醒孩子,惩戒要开始了,反思一下哪里错了,给孩子一点改错机会。
二是固定惩戒方式,有伤害预估,可避免情绪化之下打得太重,伤害可以尽量减低。
我家孩子也淘气,只说教或者做榜样,有时候真行不通,就先和孩子约定好,犯了特大错时,用什么打她,以什么方式打她。
我定的是用晾衣架打,塑料的那种。那个专属的衣架缠点红线,红色是禁止色。
她认识不到错误时,先是拍打桌椅警告,然后再看错的严重程度,拟定该打屁股几下。
通常,在警告期,拍打桌椅很响的时候,孩子已经会收敛,已经开始自我检讨了。
只是对孩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那个惩戒就是威严;给大人也形成反射,只能用这个惩戒孩子,别滥用其他手段。
有个亲戚不信,她打孩子特凶,有次都拿开水泼过去,烫得娃腿上伤一片,她自己也手臂起两个泡……
她说她家孩子,必须得带伤了,才会服软,用个小教鞭什么的,估计会让她家孩子给扯断了。
后来多次提醒,她试着只用一个小的鸡毛掸子打,也不发火,等孩子先说错哪儿,再等孩子自己说该打几下屁股。
逐渐的,孩子也是先和她讲事情经过,再争论对错,而不是一见面就犟嘴狡辩,更没有出手对打过了。
有一次,她气得都想拿刀砍了娃,接着习惯性地想别拿刀,还是拿鸡毛掸子打吧。
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个鸡毛掸子,等找到了,气也消了……
母子俩心平气和聊起来,有些事情说开了,才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我们在怒气当中,往往是加了可怕后果的联想,才会感觉事情非常非常严重。
规定一个固定惩戒方式,是让孩子“守戒”,也是让家长“守戒”,当一些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形成,也就用不着费力不讨好的打骂了。
当然,准备的惩戒用品,是得细的塑料条,细的竹条,线绳辫的小鞭之类,形式感和仪式感要重于武力值。
我个人并不主张粗暴教孩子,但现在一些老师对学生完全没约束力,还有公然和老师对骂对打的,我也不认同太纵容孩子。
固然要给孩子爱的教育,但同时挫折教育和适当的惩戒也需要,要不然孩子容易心理脆弱无法抗压,也容易无法无天、为非作歹。
家长对孩子要正面引导,同时也要一起对抗负面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