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村上春树学职业规划与管理
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心里,68岁的村上春树是被欠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
在看了他《我的职业是小说家》(2017年1月出版)之后,我觉得村上还可以做人生尤其是职业规划与管理的顾问。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典型读后感”,试图“总结”下我们可以如何跟村上春树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
这些天,尤其在高考结束后,不少读者给我留言,咨询关于未来职业/学习方向选择。
借这篇文,正好详细说说。
一、选择职业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职业选择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其重要性犹如一个创业者决定自己的核心业务方向,一个产品经理决定要开发什么产品,一个品牌决定自己的定位。
做职业选择很需要结构性的思考与分析,并不是一个简单问句。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的自述,呈现出了他的思考与分析方法。
我十分认同。村上反复说此书所写,乃他的“私人思维历程”,但他的方法很有启发性与借鉴意义。
不论你是选择做一个小说家,还是其他职业。
曾经,也有读者问我建议,“考虑开个公号”,或者“开个淘宝店”,但往往,他们给出自己的简单“目标”后,就想来听你的意见。
这时,我总会让他们先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1. 它是否让你由衷地快乐?
固然大多数人都很难自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但这一条仍应被列为职业选择判断标准之首。
村上为何会选择做个职业小说家?首先是因为写小说这件事是他源自内心的冲动,且让他从心里感到快乐。
相较之下,开一个小店,他只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做事的责任心,勉力为之。
如果你从事着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中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那里面就有些不对头,不调和的东西了。
这种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个个抛弃掉。
2. 它是否让你觉得有价值?
对多数人而言,生命是需要价值感和意义感的。尽管,每个人定义“价值感”的标准不尽相同。
小说写作让村上感到的意义感在哪里?
能抚慰男女之间、世代之间的对立,以及其他种种陈规旧俗的对立,起到缓和锋芒的作用,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功能。
希望自己写的小说在世界上担当起这种积极正面的角色,哪怕是一丁点儿也好。
有价值感做驱动,我们会从道德感层面更认同自己的选择。
3. 它是否契合你的天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
每一项特质,无谓好坏,但都蕴含着它自己的势能,在不同的点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很可能是,此处正向,彼处反向。所以,顺势而为,做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往往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成绩。
“做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其前提又是什么?
先真正了解自己的工作。
任何工作都有两面,在选择职业时,你是否同时看到了两面? 了解工作的实质、全貌之后,再来看自己的天性,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正确的选择,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上。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长短、圆缺,才会明了什么工作不适合自己,什么工作适合自己。
4. 它是否足以让你谋生?
我们都想做一个经济独立的人,那么我们选择一个职业,自然还要能满足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因此,满足以上几点之外,一个职业能否养活我们自己,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难题。
整体而言,我们在择业时,应该至少要问自己以上四个问题。 这份答卷我们其实也无法假他人之手作答。
择业终究还是一件只能自己独自思考与承担的人生难题。重要的是,学会结构性的思考方法。
二、如何面对职业转型?
很少有人足以幸运到上来就能做自己心仪、或十分适合自己的工作,即便是村上春树,也没这个幸运。
他也是从一个小店老板“转型”成为职业作家,29岁转型时已近而立。
村上春树曾经经营一家以爵士乐为主题的咖啡厅。
月前曾有读者和我说她很不喜欢眼下做了两年的幼师工作,理想是做个高级翻译,但她的大专学历又成为她向梦想前进的障碍,于是,她想重新高考,获取一张“职业准入证”。
这当然是一种办法,但村上的做法,也许更值得成年人效仿。
1. 过渡期
从事一个职业,入场券、准入证,其实从来不是“学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你是否有从事这个工作的潜力与实力。
那么,是放下手中的工作,上来就摆出All In的勇气与决心,投入到新的职业方向,还是给自己设置一个“过渡期”?
而这个过渡期又该设置多久?
这其实因人而异。
如果没有来自父母或者第三方的经济支持,如果过去的积蓄暂且还不足以支持自己在没有收入保障的情况下投入新的职业。
如果对自己未来是否能胜任新职业并没有清晰的前景判断,如村上这样,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就很重要。
2. All In 期
村上春树是在写《寻羊冒险记》之前,卖掉了一直经营的小店,转身成为一个职业作家。
当时,相比写作,小店的收入更高,但他仍然“横下心来决定牺牲它”,为了把时间全部用在写小说上。
是谓破釜沉舟。
当时,周围的人几乎全体反对:
还是别这样贸然行事。
可村上很坚定:
“人生的紧要关拖,得当机立断、痛下决心。”
那一年,他32岁。
我们这一生最可宝贵的是时间资源,有限、不可逆。
大约十年前,我做陈冲的专访,她有句话被我用做了标题: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如果想在任何一行作出成绩,非得全身心投入不可。
三、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可能地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屹立职场而不倒的核心,也是项永远“未完成的任务”。
在《我的职业是个小说家》中,村上详细论述了作为小说家的核心竞争力——原创性,以及他如何训练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长篇小说家,如何保持自己的持久力、原创力。
1. 先确认何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确认什么是胜任一项工作的真正核心竞争力,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和理所当然。
它需要你真正地理解这份工作的本质,更需要对这份工作有批判性的思考,对未来有Vision,还要能撇开遮眼浮云,直指核心关键。
比如村上春树写小说,那什么是辨别“好小说”的标准?
先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决定你努力的方向。
在强压之下,你是坚持自己,还是回归现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完成一份受主流认可的“答卷”?
不容易。
可哪一样工作不如此呢?
而即便是坚信自己摸到了正确的方向,在前行的路途中,也很可能会因各种横插的枝节而迷失。
2. 知识与技能的储备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首先来自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准备,是“一万小时”式的积累与坚持。
在这基础上,才能拼悟性与创造力。
村上就老老实实地在书中告诉大家,大量的阅读是成为小说家必不可少的准备,再有便是对人对社会的细致观察。
这当然不是什么秘籍。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却恰恰体现在如何对待最基础的事情上。
3. 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越过了基础的积累阶段——当然,积累也是项永远进行时,高阶的突破,即独属于自己的原创性,也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则是需要自己潜心寻找的。
这里面可能会有偶然的成分,但前提是,始终保持“寻找”的警觉。
村上“发现”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也属偶然,虽然那也被很多人批评为“翻译体”。
在此基础上,他不断打磨、提升,在文字中融入音乐的节奏(他是个资深乐迷),所以,他的整个章节架构到文脉,都带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
每个人找到自己独特性的路径都会不同,最重要的是一种自觉的追寻、辨认,以及不断地打磨,最后形成自己独具的个人风格。
4. 体力的涵养与持久的战斗力
写作、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是个体力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大体都一样。
好体力,以及好体力带来的精神力,是保持工作效率的基础。
此前也曾读过村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深受触动。
关于这一点,两书的论述,可互相比照着看。
精神、头脑和身体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肉体力量与精神力量必须均衡有度,旗鼓相当,必须达成两者互补的态势。
体力下降,思考能力会随之出现微妙的衰退,思维的敏捷和精神上的灵活都会逐渐丧失。
中年时代来临,体力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衰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
所以,村上有段名言:
作家要是长出赘肉的话,就算完蛋了。
不管那是物理上的赘肉,还是隐喻中的赘肉。
运动,对于村上的人生而言,犹如吃饭睡觉,“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
他几乎从无空白地,每天都要外出运动一个小时。
我们都知道,村上跑步、跑马拉松十分出名。
5. 建立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节奏
“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
村上“投入漫长岁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节奏,“并以自己的方式谨小慎微,郑重其事地维持至今”。
从战略性层面说,他坚持“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小说”。
从技术性层面说,他规定自己一天写十页稿纸,每页400字,大约就是每天4000字。
他“就像打考勤卡那样,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写十页。”
即便情绪饱满,很想继续写,但也强迫打住;但如果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他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固定节奏,每天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便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
将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精神最清明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到了下午就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
他的另一个规则就是专注。
比如“写小说的时候,不写其他任何文章”。
这是锻造持续核心竞争力很关键的一部分。
6. 始终进取、挑战新疆域
人生、职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谓活着,多少情况下是漫长得令人厌恶的持久战。”
而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也从来不是一劳永逸。
村上能“笑傲”世界文坛三十余年,60多岁仍创作力不减,佳绩不断,与他始终进取,不断挑战自我,勇辟新疆域有关。
他清晰地认识到:
“安居于一个位置、一个场所(比喻意义上的场所),创作激情的新鲜程度就会衰减,终至消失。”
四、如何“正确”评价自己?
“评估”或者说“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一环。
合理的职业规划与管理,当然也离不开这一环节。
在对职业产出的不断评估与剖析中,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不断提升,甚至决定自己是否需要调整职业方向。
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如何在这二者之间寻求到一个熨贴的平衡点,才是关键,而这也有赖于自己的眼界、独立深入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在超越“努力”这个阶段后,“认知”的差异,来自世界观、格局、气量与勇气的差异,成为决胜千里的核心因素。
最后,我想着重再说下村上这句:
“请你也找到你的做法。”
人有千样,事无定规,村上一书最有价值便是这句。
他说了很多通用的朴素道理,有启发性,也被千遍万遍地证明过,但,只有当你亲自验证了它适用于你时,它才“值得”变成你的一部分。
在这个问题上,他人无法代劳,也没有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