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晚上7点30分,人艺大戏徐徐拉开大幕。今晚上演的由英若诚翻译的外国话剧《哗变》。
1952年,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赫尔曼·沃克创作的小说《凯恩舰哗变》,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因此而蜚声世界文坛。
1954年,沃克又将《凯恩舰哗变》改编为剧本,随后同名歌剧在美国百老汇上演,同名电影在好莱坞上映。
198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著名戏剧翻译家、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的英若诚,将《凯恩舰哗变》的剧本译成中文。
在翻译过程中,英若诚强调翻译者的主体性,强调戏剧的舞台效果和台词的口语化,注重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去掉了英文中的复句、倒装句,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成为中国人容易接受的话剧剧本。
之后,北京人艺邀请了美国著名艺术家查尔顿·赫斯顿担任导演,艺术地展现了军事法庭审判的完整过程。
《哗变》的剧情:美国海军“凯恩号”战舰二战时期在南太平洋海上遭遇了台风,副舰长玛瑞克率水兵哗变,解除了舰长魁格的指挥权,躲避了台风。事后魁格向军事法庭提起诉讼,状告玛瑞克哗变。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地出现了反转。整个剧情围绕着法庭审理而展开。
《哗变》的看点之一:纯粹的语言艺术。
话剧《哗变》属独幕话剧,只有军事法庭一个场景。从道具来看,布置简单,只有审判官的一排桌椅,律师的辩护席和被审问对象的椅子。
从故事情节来看,没有展现“凯恩号”在海上遇险的惊险场面,而是直接进入了军事法庭,重点展现法庭上的辩护。
之所以说,这是精彩看点?演员完全凭借着语言的魅力征服观众。在剧中饰演辩护律师的任宝贤、饰演舰长魁格的朱旭老师、饰演玛瑞克的吴刚、饰演小说家吉弗的修宗迪、饰演医生的杨立新,饰演信号兵的李光复等都有精彩表现。
特别是饰演辩护律师格林渥的老艺术家任宝贤嗓音宏亮悦耳,将机智的、滴水不漏的辩护律师演绎得淋漓尽致。
饰演舰长魁格的老艺术家朱旭在被律师问得无言以对时的恼羞成怒、声嘶力竭也是演绎得惟妙惟肖。
话剧,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部《哗变》纯粹以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这是为部话剧的一大特点。“话”成为了艺术根本。
在演出开始之前导赏中,冯远征介绍说:人艺的演员站在台上,不用话筒,声音要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到。他们在声台形表方面都有严格的训练。
因此,人艺的演员对于台词功底都非常深厚。对于大段的台词也不在话下。
在《哗变》中,通过各个主要人物或激辩、或巧妙、或铿锵、或愤怒的对话,使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充分地表现出来。
《哗变》的看点之二:辩护律师的智慧与巧妙
由任宝贤老师饰演的辩护律师格林渥,为了替副舰长玛瑞克洗清罪责,走了一步险棋。他要通过舰艇上不同岗位的船员来证明舰长有“类偏狂”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不适合指挥战舰。
格林渥运用逻辑判断和步步紧逼的方式,理清草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黄色染料,激怒了舰长魁格。将一个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舰长呈现在观众面前。他在遇到强台风时,恐慌指挥,错误百出,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能力。以此印证了他“类偏狂”型的人格特征。
尽管朱旭老师演绎的舰长有大段精彩的对话,草莓事件中套着钥匙事件、有冰箱事件、有咖啡壶事件,还电影事件,但依然无法挽回他的败诉。
整场戏剧情节奏紧凑,环环相扣,紧紧围绕着在凯恩号陷入台风危险时,玛瑞克解除了魁格舰长的行为是否是合理而进行。
这场庭审真正影响的并不是玛瑞克或魁格个人的名誉,而是整个海军指挥系统。就像检察官说的那样,如果法庭认定魁格舰长有罪,这就好像预先批准了所有的哗变,这样会彻底摧毁我们的指挥系统。
最终法庭宣判玛瑞克无罪。船员们一起喝香槟以示庆祝。
这一场戏十分过瘾,展现了话剧语言的魅力。
《哗变》的看点之三:一部纯爷们儿的话剧,无需一个女人。
在《哗变》中全体角色,包括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被告、原告全部是男性。剧中没有一位女性角色。但依然十分精彩。
在我们国内,特别是电视剧行业,往往有一种现象,好像剧情中不加点爱情戏就没法演一样。这样媚俗的观念,导致了许多电视剧的水平低下。比如近期有部剧本来是励志题材,但非要加点爱情做佐料,让人大跌眼镜。
《哗变》的精彩,纯粹是几个男人在舞台上的唇枪舌战,但依然吸引了我。
昨天晚上的这版《哗变》是朱旭88版,1991年录制的,再次欣赏到朱旭、任宝贤等老艺术家的风采十分难得。尽管当时的影像技术水平与现在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影像颗粒粗糙,但依然不失为一部精彩好剧。
感谢人艺的艺术家们,感谢北京文化广播!
今晚即将上演,由何冰等主演的话剧《窝头针对馆》,这一部我还真没看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