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那里却奏响国际悲歌一曲,200多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青年学生、军人、甚至小孩(包括只有10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遭遇到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步云桥、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梅园……虽然他们大部分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的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红岩》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革命英雄的群体形象。这些不一样的年龄,不一样的性别、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性格的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经过作者的精心刻画,都活灵活现地以各自的形貌出此刻我们面前。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她对党忠贞,她对革命同志血肉情深。在赴华蓥山途中,她看到城墙上挂着丈夫的头颅,虽然悲痛欲绝,但为了不暴露身份,扔镇定自若地去与双枪会的老太婆会面。在就义前,她平静地与战士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 ,而后从容走向刑场。所有这一切,让人这么激动、崇敬、悲愤、感叹!
《红岩》里面都是真实的人和事,而这些人和事同一个年代,一个时代紧紧的结合在一齐,为免除下一代困难。
《红岩》里的人物原型—歌乐山的烈士们是一个奇特的英雄群体和文化群体,他们几乎人人会写诗。在那毛骨悚然的人间地狱里,他们拿起笔做刀枪,刺向黑暗的社会和凶残的敌人。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那一首首铁窗下的心歌无不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那我们该怎么我们的国旗更鲜艳?在我们现代地貌的时候,能够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吗?能够忘记以前发生过的战争吗?能够忘记曾为此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的烈士们吗?能够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庄严好处吗?不,不能,我也没有资格忘记。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这天的和平和幸福,此刻他们都已没入历史的长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将先辈的精神一向一向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国旗在我们的国土上更骄傲地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