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先生的堂妹带着男朋友来了我家。
第一次来,作为大哥大嫂,按照平时的家庭惯常礼节,我事先准备了上门红包。他们来的时候也准备了非常丰厚的上门礼物,还给孩子们各包了红包。
最终双方都挺满意的,叔叔婶婶电话对我们表示了感谢,我们也表示了对未来妹夫的赞许和谢意。
对于家庭关系的人情往来,我和先生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深入接触和参与其中。因为先生是家族里面最大的孩子。常年在外工作,家里的人情往来都是公婆操心,我们接触不到,有些复杂的亲戚关系也不太能够了解其中的奥妙,所以就乐于不参与。
我娘家的礼节往来,我都是问我爸爸妈妈,他们说那些该我送的,送多少,我都会参考他们的意见。
随着年岁的增长,需要独自承担的礼节逐渐到来,我们承担的过程,也是我们这个小家庭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
身临其境,也渐渐明白,礼尚往来很重要。
首先,送礼是一种社交的需要。常年没有直接联络的亲戚,因为送礼,有了电话、微信往来,逢年过节回老家,也会有酒肉相邀,彼此走动一下,确实亲近了不少。要不然,常年在外,地域的连接少了,感情的连接可不就靠着人情往来以及逢年过节的问候。
其次,礼物,拉近彼此的关系。礼物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维持着那份长久的亲情友情爱情,还可以给对方带来惊喜和愉悦。
但是,人情社交的礼尚往来,是一种等价交换,而并非“礼轻情意重”。
人们往往用“礼轻情意重”,来表达我们的美好祝福和祝愿。可现实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这句话前面那句“千里送鹅毛”。
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则被很多人曲意歪念千百年的说辞,确实变得愈来愈不合时宜,越来越像个笑话。说白了,过去人强调“礼轻情意重”,主要是因为运输、通讯不方便。
千里迢迢,莽莽黄沙,远道无轻载,所以,别说一根逃亡天鹅身上掉下的翎毛了,就连一封书简、一条绢帕,也能在风餐露宿心向往之的诚意烘托下,而显得格外珍贵。
但同时,礼重也未必就意味着情意亦能同步并重,但,礼重的话,蕴含其中的诚意,至少还是能扒拉得出来的。
来而不往非礼也,但如果长期一方的礼节过重,另一方回报的是不对等的人,那么渐渐的,礼重放就必定会有许多的心理活动。
要么会对自我进行否定,觉得对方的轻视自己,难道我不配得到同等的对待吗?
要么会把问题归结给对方,太不懂规矩,目光短浅之类。
所以,大部分时候,你来我往,大家对礼物的配置,大体上是价值相当的,这样子关系才能走的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