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不厚,一天的时间足以读完,记得大学时读这本书,只觉得福贵这个人命太苦,那个年龄对活着、对人生没有太多的感悟,如今毕业十年后再读,心情格外沉重,每读到福贵亲人离去之时,总是忍不住落泪。这本书就是这样,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当我们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亲人的离去之后,读起来就越发觉得,活着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人生不易,所以这也正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意义。从中我们能找到很多人生的启示,包括如何面对苦难、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首先来介绍一下故事的梗概,整篇小说,福贵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一生。福贵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家里有一百亩地,年轻时本是一位富家少年,但他就喜欢往城里跑,尤其是喜欢赌钱,越赌越输,最后在和龙二赌钱时,输光了全部家产,福贵由一位花花公子、阔少年变成了一位租种龙二土地的佃户,完全没有了原来趾高气昂的姿态,全家人也从世代居住的房子搬到了茅屋,就在他们全家搬到茅屋的那一天,福贵他爹死了,其实就是被他气死的。

后来,福贵母亲病了,他去城里请大夫,结果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去拉大炮,这段历史其实也就是国共内战之时,这期间,仗没打,但他却经历了子弹横飞,为了生存和士兵们一起抢大米、大饼,受伤的士兵一个个痛苦的死去,期间结识了老全和春生,但老全不幸中弹身亡。两年后,共产党打过来时,福贵选择了回家。

等福贵历经艰难回到家后,他的媳妇家珍告诉他,在他走后两个月,母亲就死了,女儿凤霞也在一次发高烧时成了聋哑人。福贵回来以后,村里搞土地改革,共产党没收了龙二的土地,龙二不识时务,被关进大牢,最后挨了五枪,被毙掉了。这时福贵就想,自己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到了家龙二又成了替死鬼,就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学,把凤霞送了人,但几个月后凤霞又自己跑回来,之后就再也不忍把凤霞送人了。

后来,村里成立人民公社,村民集体劳动,吃食堂,煮钢铁,又经历了困难时期吃不上米的日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有庆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们学校的校长,也是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学校组织学生献血,正好有庆的血型能对上,医院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把有庆的血差不多抽干了 ,有庆就这么死了。

正当福贵跟医院的人拼命之时,他发现县长竟然是当年战场的好友春生,原来春生参加了解放军,后来又去朝鲜打仗,转业后就当了县长。

有庆死了以后,队长帮忙给凤霞找了一门亲事,也就是万二喜,二喜是城里人,搬运工,是个偏头,脑袋靠着肩膀,但是人善良能干,和凤霞感情和睦恩爱,这让福贵和家珍很欣慰,这个小家似乎看到了一些希望。

接下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春生这个旧县长被认定成走资派,春生不堪忍受折磨,最后上吊死了。

然后二喜和凤霞怀了小孩,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死了,凤霞生的男孩,家珍给他取名叫苦根。三个月后,家珍也死了。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在工地上干活,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之后福贵和苦根相依为命,在苦根七岁那年,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这样,这个家就只剩下福贵自己了,福贵说他有时候很伤心,有时候又感到很踏实,因为家里人全是他亲手埋葬的。苦根死后第二年,福贵看到一头待宰的老牛,趴在地上吧嗒吧嗒掉眼泪,他不忍心,就把这头老牛买下来耕地干活,取名也叫“福贵”,从此就开始了一人一牛的生活。

整篇小说的文字其实都是这么平实质朴,每当读到福贵的亲人相继离世,都会感到很难过。前段时间,总能看到这样的句子,随着李玟、琼瑶这些我们熟知的人逐渐离去,熟悉的世界在一点点消失,我们也开始慢慢变老了,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以后笑着笑着就哭了。

读《活着》这本书,跟大家分享三点感悟:

第一,人生要有敢于直面磨难的勇气。

福贵平静淡然的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仿佛讲完一遍,就可以一次次重度此生了。余华最初写作时是用旁观者的角度写福贵的一生,结果写的困难重重,当他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生活,就十分顺利的写完了。

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写道:《活着》里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余华说,《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福贵的一生,风光过、也穷苦过、悲伤过,也欢喜过,我们所看到的苦难,在他那里已经化作了对生活的接纳和满足。

第二,人需要与命运和解。

我们必须要承认,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出身,人的能力也是有天花板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拥有高官厚禄,成为成功的商人、耀眼的明星。就像福贵的一生,尤其是处在那样的年代,他想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是很难的,面对亲人的离去,他也只能默默接受,无法改变人生轨迹。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有基本的认知,对于自己通过勤奋和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那就努力去实现,如果自己苦苦追求也实现不了,那不如放手,活得洒脱一点。

第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余华在韩文版自序里的这段话写的特别好,和大家一起分享。“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它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它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丝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最后这句话,是需要去细细揣摩的,我们活着往往是为了外在的意义,比如理想、事业、家庭、亲人等等,但像福贵的人生最后,只剩下他自己的时候,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想,对于福贵来说,他的人生经历已经让他深刻体会到,活着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身边死去的这些亲人和朋友,他们当初必定是想好好活着,但是活不成,而他,作为一个曾经经历生死的人来说,早已看透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活着,仿佛过去的这些回忆就不会死去,这些回忆已足够滋养他的生命。

世界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粟皆有生命,他们可以在阴暗的角落里顽强生长,在鲜有人去的地方尽情绽放,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所以,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我们都应该学会坦然接纳、勇敢面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