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事其实离我一直很近,家里书架上的书也不在少数。从前在我的观念里,读书是用来消遣,我非常排斥功利性的读书,以为那样的随意才显得我足够洒脱随性,有些理想主义的文艺情结在里面。这种想法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一整年下来我读书的数量并不多,并且读完后只是掀起了内心的一点小涟漪,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
改变的起因是当我略有些慌张地发现我过了25岁的年纪时,我产生了持续的焦虑情绪。在这一波焦虑持续了几个月无解之后,我决定开始读书。
1.如何制定读书目标
最开始定的目标是每周一本,读完后写书评一篇。第一本书我选择了很久之前便读过的小说《一个人的朝圣》。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从前读时觉得这本书有很大触动,而且内容不晦涩,字数不是特别多,可读性非常强。第一本书一周内读完之后自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更有动力去开始第二本。当然,也可以根据读书的类型灵活调整读书期限。比如第三本书我读了英文原版的《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我就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但注意一个月的阅读时间须是在阅读前合理定制,不能在读书过程中因为进度慢而调整速度。没有明确的目标,人容易陷入拖延。
2.如何选择要读哪本书
我开始读书并分享读书心得以后,开始有朋友找我推荐书。我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都有读书的欲望却不知从何下手。读书推荐渠道有很多,比如豆瓣评分,网店或实体店的畅销书,微博或公众号推荐书单,或者来自身边朋友的推荐。选择你比较信任的朋友或网络名人推荐,也许是一本题材完全不同于你以往认知的书,不要太排斥它。我原本对物理学非常排斥,看到了一个喜欢的公众号推荐了《时间简史》,就开始硬着头皮读了下去。读完后才发现物理学家的世界这么有趣,新的领域带给自己的冲击感是多么让人振奋。
另外,在读书过程中横向展开非常重要。读一本书时如果发现自己对书中的某个观点或某个类型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去寻找这个类型的书,这样慢慢的就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语言风格和类型,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更纵深的认知。
3.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
很多人以忙为借口不去读书,他们说每天应付生活已经让人精疲力尽了,哪有时间读书。但越是这样的情况下就越要给自己一定的读书时间,从琐事中抽离。每天睡前的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周末的闲暇时间,旅途的乘车时间,我把这些时间都用来读书。清明假期的时候去澳门玩了几天,往返的地铁和高铁上我都带着《人类简史》在看,平时出门坐大巴的时间,我也拿着手机用掌阅在读书,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挤出来的。4月底的时候公司班车路线改制,原本到公司15分钟的车程变成了50分钟,我不得不早出晚归。相对于别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沮丧,我当时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却是:哇,我可以用这段时间来读书!
我曾经看到TED的一个演讲,演讲中说道,你没有时间去做一件事的根本原因是你并不重视这件事。一个女士自家的自来水管坏了,她一周花了20几个小时来修复这跟水管。这段期间她拥有的时间并没有增多,只是在那个当下她把修水管这件事当作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在这件事上自然花费了很多时间。
把读书看作是你生活中重要的事,习惯就会慢慢养成。不过并非每本书都合适在碎片化时间阅读,这个就需要自己仔细辨别和摸索了。
4.为什么要写书评
读过的书如果没有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与没读过无异。如果你没有习惯写作,那么刚开始写会觉得非常痛苦,而你觉得痛苦的时候就是你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过程。书评的发布平台有很多,自己的微博朋友圈,各大读书软件平台的点评区等等。别害羞自己开始写的东西不成词句,只要开始写了你就比那些只读书却永远消化不良的人进步了。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心得,我用非常简单直白的方法和道理讲读书这件事,是想告诉大家读书不是多么高深莫测高逼格的事情,它可以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成本最低的投资方式。无论你处在人生的高潮或低谷,读书都可以带你去看新的世界,认识新的你。
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写读书笔记和读书的心得体会,对了,立flag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督促自己坚持读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