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一生优雅淡泊,却历经磨难。
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杨绛的人生,却由幸福的童年,风华正茂的青年,自由浪漫的中年,颠沛流量,孤独无依的老年组成。
虽然从小生活优渥,但在面对生活的蹂躏之后,依然能不改其志,坚定冷静的走完这一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1,幸福的童年
杨绛原名杨季康,出生在江苏无锡,父亲毕业于政法大学,是颇负盛名的律师。
母亲出生于名门望族,接受了良好教育,知书达礼。
母亲和父亲虽是旧式婚姻的媒妁之言,但一生恩爱。是杨绛幼年生活幸福的源泉。
杨绛从小喜欢读书,深得父亲喜欢。
因为父亲刚正不阿,仕途坎坷,小小的杨绛也跟随父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去过北京,去过上海,去过无锡,去过杭州。
九岁时和二姐三姐就读上海教会学校-启明女校,启明女校对学生的管束非常严格。
也让杨绛养成了非常自律的个性。
在那里度过了她快乐而安稳的少年时光。
初中考入著名学府振华女中。在动荡的年月,学生经常没时间读书,罢课搞运动。
而杨绛只想读书。
在她的努力下,成绩一直优异。专业毕业将至。心心念念想上清华的杨绛,却因为清华当年不招女生,只好退而求其次,入了东吴大学。
选修文科。
大学四年,她如饥似渴,遍览群书。她的努力,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份厚礼,被校长推荐,得到了去国外留学的机会。
因为考虑到可能会增加父亲的经济负担。
杨绛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
2,美好的青少年时光
在她的青少年时期,学潮运动如火如荼。
后随几个同学一起,在朋友的引荐下,做了清华大学的旁听生。
也就是在这里,遇见了她的一生挚爱-钱钟书先生。
从此,她是他最贤的妻。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大才子,学贯中西,满腹经纶。
在同学眼中,颇有恃才傲物之嫌。
钱钟书立志读书,做学问,贡献自己的一生。
看见杨绛之后,和杨绛一见钟情。
他曾经说过:认识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认识你之后,我没想过和别人结婚。
杨绛在清华读书的时候,钱钟书已经毕业。
两个人经过几年的鸿雁传书,终于在双方家长的见证下,举行了两场中西合璧的婚礼。
一场是在杨绛的娘家,一场是在钱钟书的家里。
3,自由浪漫的异国生活
钱钟书得到了工费去英国读书的机会。
钱钟书在做学问上是一个才子,但在生活中,几近白痴。
杨绛担心他在国外生活不能自理,没等清华研究生毕业,就跟了钱钟书到了牛津大学深造。
为了节省费用,杨绛又一次做了旁听生,不用交作业,但也不能拿学位证书。
为了照顾钱钟书的生活,她宁愿扔掉大小姐的身份,做了灶下媲,为钱钟书洗手作羹汤。
钱钟书是一个笨手笨脚的大才子。在生活中完全依赖杨绛的照顾。
两个人在国外度过了一段非常开心幸福的时光。
后来女儿钱湲出生。
钱钟书对女儿爱如至宝。
有了女儿之后,他和杨绛商量,他们只要钱湲一个孩子,怕有了第二个孩子,对钱湲就不能全身心的爱了。
这对于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钱钟书来说,能有这样的心思,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所以,虽然和杨绛非常恩爱,但他们一生都只有钱湲一个女儿。
4,动荡不安的特殊时期
在祖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听从了祖国的召唤,千里迢迢,回到了祖国,想为生他,养他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时,杨绛也接连不断承受着失去母亲和父亲的悲伤。
在那个动荡不安,日本铁蹄践踏中国的时候,她甚至都不能看见父母母亲最后一面。
这也成了杨绛内心永远的痛。
好不容易,中国解放了,新中国也迎来了新的气象。
钱钟书和杨绛几经周折,在清华母校的召唤下,回到了清华大学,做了大学教授。
生活刚刚安定下来,资本主义修正路线开始了。
钱钟书和杨绛不能幸免。
60岁的年纪,被拉出去批斗,身是背着牌子扫大街,打扫厕所辈子,掏大粪。
读了一辈子书的两个人,却在晚年的时候,放下笔杆子,拿起了粪叉子。
做着最卑微的事情,承受着被人呼来喝去的难堪。
这还不算。至少一家人在一起。
痛苦没有绕过他们。
60多岁,钱钟书被下放到农村,从来没有单独生活过的钱钟书,要开始学会独立生活。
善良正直的女婿也在运动中不堪凌辱,走上绝路,从此天人永隔。
生活又恢复到了钱钟书,杨绛和女儿三个人的状态。
三个人,三个地方。
60多岁的老人,还要颤巍巍的给自己打包裹,去下乡过集体生活,和年轻人一起种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夫妻两个人,下放到农村,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在那时的他们,能够见一面都觉得是奢侈。
5,生离死别的痛苦人生
到了1977年,终于得以平反回城。
身体也已经大不如前。
钱钟书得了膀胱癌,住进了医院。只能靠鼻息活着。杨绛每天在家里煲汤,为了能够保证营养,要赶在医生输液之前,把粥掺入液体里。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在家和医院两地奔跑。
一跑就是四年。对于年前人来说,都是吃不消的事情,而杨绛却从不抱怨,也从不愿假手于人。
钱钟书心疼她太辛苦,请了护工,想让她回去休息。
而杨绛只是让护工从旁协助,照顾钱钟书的事情,大多还是她亲力亲为。
白天家和医院两地跑,晚上支个小床,在病床前休息。
而此时,他们一生最爱,最舍不得的女儿却住进了医院。同样是癌症晚期。
杨绛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既要照顾丈夫,又要担心女儿,只恨自己分心乏术。
1997年早春,女儿先她们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杨绛痛彻心扉。但还要强作镇定,瞒着病入膏肓的钱钟书。
自己一个人承受着痛苦的煎熬。
一边痛苦,一边照顾病中的丈夫。
1998年,钱钟书去世。
三个人的家,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家不再是家,成了身体寄居的客栈。
6,独自一人走完全程
90多岁的年纪,面对孤寂的老年生活。
杨绛没有失态,也没有听天由命,一蹶不振。
而是依然优雅,充实的忙碌。
在她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不卑不亢。
她把钱钟书,女儿和自己所有的版税全部捐献给了清华大学,设立贫困生基金。
让每一个想学习但条件困难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业。
她不为了名利,不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不为了别人能记住自己,基金会的名字起名:好读书。
这也是她和钱钟书一辈子的爱好。
在她老年之后,香港某会在得到她的信任,获取了收藏资格之后,欲拍卖她和钱钟书,钱湲的私人信件,能够勇敢的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杨绛的后半生,一直都在和人性作斗争。
最后,也用一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看了杨绛的一生,才知道,命运不知道会在哪个路口会给你当头棒喝。
你要记住,你不是最不幸的。和经历了无数坎坷和磨难的人比,你的痛苦,简直就不值一提。
别人都能挺过去,你,当然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