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与传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文化谱系,它以打造文化偶像为动机,以时空想象为通道,赋予时序变化和地理空间丰富的文化蕴含。七夕是其中一例。
七夕源于古代的“星宿崇拜"。古代人对天上的星宿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敬畏感,它与某种神秘的力量联系在一起,代表一种对世俗的超越和无限的可能性。对七夕的想象和文化改造是从《诗经.小雅》开始的,它把两个天文学上相距16光年的的星宿(牵牛星和织女星)牵扯在一起。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加入了文人的情色想象,"纤纤"玉手的特写镜头和旷男怨女的鲜明主题开启了对七夕"情色叙事"的建构。
文人的"情色本位"立场与官方的道德教化立场是完全相反的,因此"七夕节”在官方的语境中被偷换成"乞巧节”,一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偷情运动也变成意识形态的偷梁换柱:"织"的意义被放大,"女"的意识(女性意识)被删除,古代女性追求婚恋自由的文化预谋宣告失败。
如果说古代对七夕截然相反的文化阐释体现了文人与官方的对立立场,那么在当下的商业文化语境中,七夕(包括其他一些节日)则完全沦为在情色消费和感官娱乐背景下的一场商业炒作,传统文化成为了赤裸裸的滥情宣言和炒作性的商业投机行为。过度的商业化包装引发了文本的语义灾难,导致无法辨认出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