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次市级报的几个劳动教育案例,省里集中反馈了问题,并给出修改意见。
从大的方面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区域层面
部分地区思想固化、思路窄化,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做法单一,内容窄化,特别是在经费、师资、场域、组织等重要保障推动方面思路不开阔,有畏难情绪,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二)学校层面
1.对主题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准,存在“就活动,说活动”的矮化现象;
2.活动内容安排还不够全,存在“做种植,只种植”的窄化现象;
3.育人价值挖掘还不够深,存在“就绿宠,说绿宠”的泛化现象;
4.实践活动开展还不系统,存在“有场次,缺系列”的碎片化现象;
5.活动成果呈现还不精致,存在“有做法,没说法”的平质化现象。
02
从小的方面看,以下问题属于共性问题:
问题1:“有做法,没说法”。
修改意见:对实施过程进行结构化呈现。要通过建模,让研究过程、研究路径、研究成果可视化,让研究“看得见”。
问题2:“有做法,难辐射”。
修改意见:要基于本校的案例,展示做法;同时也要跳出案例,站在观众学习的角度,回答观众心中亟待寻解的问题:例如(1)共性问题如何破解?(2)难点问题如何突破?(3)有何建议?
深度思考:(1)乡村小学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什么?(2)乡村初中未来的发展定位是什么?(3)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如何同频共振?(4)“绿健”活动在县乡层面如何凝聚共识?如何汇聚合力?如何走深走实?
问题3:“有做法,没突破”。
修改建议:要聚焦关键问题,体现问题导向和问题解决线索。要聚焦“绿健”主题实践活动在落实中的7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干什么?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怎么评?
深度思考: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破解的缺课程、缺师资、缺场地、缺保障的问题,同时还要深刻思考如何破解缺认识、缺体系、缺评价等深层次问题。
最后要求: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来整理和设计,并把此次上报参展当成锻炼队伍、淬炼语言、展示形象的重要机会。
03
观摩省里提供的优秀案例再对比我们报的案例,差距可是天上地下呀,绞尽脑汁也难达最优效果。
踌躇间,不由想起了那位南京校长,在其2022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推广分享时的一段讲话,“我们的成果,省专家来指导了160多次,我们自己也开了数不清的研讨会,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凝练,以达到结构化呈现的目标。”
对于案例,我的想法是能说清楚背景问题,具体做法,成果成效就行了。
所谓的对实施过程进行结构化呈现,重点在对研究过程进行梳理,让其条理清楚,能够比较系统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至于要通过建模,让研究过程、研究路径、研究成果可视化,让研究“看得见”!个人认为,对一个农村学校一共才有5或6个教师来说,根本没必要!能把活动做起来有实效就可以了,能把活动说清楚讲明白就可以了。
一个学校就这几个人还得教学生,改作业,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来凝练。而且,这种专家级别的凝练,对一个小教学点来说,是不是有过度包装的嫌疑?城市学校有这个能力,可这个活动是对农村学校开展的呀!
有做法,没说法、没突破、难辐射,觉得一部分人快魔怔了,要什么说法?能够行动起来,有好的成果,就是最好的说法、突破、辐射!有些人倒说得天花乱坠,可做出啥子实际了,也只是说说而已。打开公众号看看,那些凝练的高大上的铺天盖地而来的,最终落不到实处的,比比皆是,尤其是某些擅长八股文的单位,这股风早晚都要吹到中小学,吹到田间地头,庄稼苗儿身上。
又是无能狂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