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生发展的取向: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个体发展的关注是不同的,有些心理学家关注认知发展(他们的研究旨在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他们研究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关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对于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的独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保持的方式)。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关注人格发展,种族偏见等等一系列问题。
除了特定关注领域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家还会关注特定的年龄范围,将个体按照年龄划分为八个阶段:产前阶段(从受孕到分娩);婴幼儿阶段(出生到3岁);学前阶段(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成年早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0岁);成年晚期(60岁到生命终止)。
以上阶段划分都是一种社会构建,所谓的社会构建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共有观念,并不能武断的认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功能下,这种划分是有差异的。这只是一种平均情况,人们达到特定发展的里程碑的平均时间,一些个体到达里程碑的年龄较早,而有些较晚,只要在平均年龄前后都是正常的,时间差异较大的,则应该引起家长重视。
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成长,那么,很多重大的社会事件,如战争,经济复苏和萧条,饥荒,流行疾病等会对一个特定同辈团体的成员产生相似的影响,同辈效应提供了对于历史方面的影响的有效例证,同时,发展也受的社会文化影响的作用。
二,毕生发展的先天——后天
连续变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水平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水平的基础之上,连续变化在本质上是量的变化;推动变化的潜在基本发展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保持不变的,因此,连续变化所产生的是程度上的变化,而不是性质上的变化。比如个体生长发育的身高变化。
不连续变化:变化发生在截然不同的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和变化带来的行为都与先前阶段的行为有本质上的差异。一些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伴随着我们成长,个体的思维发生着根本上的变化,这不是一种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
关键期:关键期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中特定的事件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例如,同样都是患风疹,在怀孕11周时患,孩子出生后可能会有重大问题,如失明,耳聋和心脏病,而孕30周时,对胎儿的影响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我们就称孕11周为关键期。
但最近的思潮却认为个体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人格和社会性方面都有着更大的可塑性,人们可以利用日后的经验使自己获益,以帮助他们弥补早期的不足,因此,当代心理学家更倾向用“敏感期”来代替“关键期”。敏感期代表特定能力出现的最佳时期,而且此时儿童对环境影响极为敏感。
两者的差异:关键期内特定环境刺激的缺失被认为可能对正在成长的个体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结果。而敏感期内,特定环境刺激缺失可能延缓个体的成长,但后期的经验也可以弥补早期的缺陷。
关注毕生角度还是特定时期:早期发展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倾向关注幼儿期和青春期,但是近代的发展心理学家则相信完整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的成长和变化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持续发生。此外,每个人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身边的人群及个体的社会环境。例如一个15岁的妈妈和一个37岁的妈妈对婴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婴儿的发展部分上是成人发展所派生的,另外,毕生发展还涉及获得和丧失生命早期,人们将个人资源奉献给与成长相关的活动,如求学,练习各种新技能。当人们逐渐进入老年期时,更多的资源用来用对失去亲人的痛苦。
先天和后天的相对影响:先天是指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特质,才干和能力,例如我们的肤色,相反,后天是指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有可能是生物上的也有社会性的,更有一些影响是重大的社会等级因素作用的结果,那么先天的和后天的影响哪个更大呢?我们应该将先天——后天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对立两端,在一些特定行为则处于两者中间的某一处,而不是将两者单独剥离开来看待。
三,毕生发展的理论观点
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认为,很多行为都是有哪些并未被个体觉知或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内在力量,可能来源于个人的儿童时期,持续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贯穿生命始终。
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为代表,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的力量决定了个体的人格和行为。由于它们具有令人烦忧的本质,因而被隐藏于有意识的觉知背后。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我们很多日常行为发生的原因,每个人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他还认为“性心理发展”是儿童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儿童通过愉悦感的产生,最初的口腔转移到肛门,最终转移到生殖器,如果儿童在特定的阶段无法使自己得到充分满足,或满足过度有可能发生固着,固着是由于冲突未被解决,而反映了某个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艾里克森则指出发展变化贯穿我们的生命,并经历八个阶段,艾里克森强调个体和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他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观点,都是更多的关注男性而非女性的发展。
行为观点:行为观点认为,理解发展的关键内容是可观测的行为和外部环境中的刺激,如果我们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行为,行为观点认为“后天比先天对发展更为重要。”
行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在我所设计的环境中抚养长大,不论他们的天赋,才能,志趣及家族背景如何,我保证能够任选其一,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行业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亨,甚至是乞丐或者小偷)指出通过有效地控制个体的环境,就有可能塑造任何行为,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与某种刺激相关联的反应又与另外一种刺激建立了联系,除了经典条件作用之外,还有一种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一种自发反应。由于其正性或负性后果而得以加强或削弱的过程,操作性条件和经典条件作用不同,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反应是自发的,有目的的,而不是主动的(如分泌唾液)。
斯金纳提出儿童或成人是否会重复一种行为,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跟随着强化,强化是一个提供刺激的过程,该过程增加了先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正强化,负强化),而未得到强化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则可能停止(正惩罚,负惩罚)。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心理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被称为榜样,当我们看到榜样的行为得到奖赏,我们就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班杜拉指出,社会认知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首先观察者必须注意并观察榜样的行为中最关键的特征,其二,观察者必须成功的回忆起该行为,其三,观察者必须正确的重现该行为,最后观察者必须被激发去学习和执行该行为,认知观点关注的是人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世界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指出,所有个体都会以固定顺序经历一系列认知发展的一般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不仅信息的数量有所增加,知识和理解的性质同样也发生变化。皮亚杰指出,人类的思维是以图式进行组织的,图式就是表征行为和动作的有组织的心理模式。皮亚杰认为,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可以有两个基本原理进行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人们根据当前认知发展的程度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某种体验的过程,相反,顺应是指个体所遇到的新刺激或新事件,对现有思维方式的改变。
人本主义观点:人类的独特品质是人本主义观点关注的核心,人本主义主张,人们具有天生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策或控制自己的行为,人本主义强调自由意志。
罗杰斯是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提出,所有人都有得到积极关注的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潜在的被爱和被尊重的渴望,自我实现是生命中首要目标。自我实现是人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实现最高潜能的一种状态。
环境观点:在真实的世界中,没有一种影响因素会孤立于其他因素单独起作用,相反,在不同种类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稳定而持续进行的交互作用,如果看不到个体与其周围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纠缠,就无法对其独特的发展过程作出恰当的观察。
生物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四个层级的环境,同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
生物生态学理论强调影响发展的各个因素间的相互联结,由于各个层级彼此关联,因此如果系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系统的其他部分,相反,如果某一层级的环境发生变化,而其他层级并未产生改变,那么这些变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身份独特性自由和个人价值,而东方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团体的利益重于个人。
维果斯基强调:认知发展是如何作为同一文化成员间社会交互的结果而进行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对于世界的理解是通过和成人及其他儿童解决问题的互动的而获得的,人和环境影响着儿童,儿童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和环境,
进化观点:旨在确认我们从祖先遗传下来的基因所形成的行为。
参照达尔文的观点,我们的遗传基因不仅决定了诸如皮肤和眼睛颜色之类的物理特征,而且也决定了特定的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四,研究方法:理论和假设,选择研究策略,实验,理论和应用研究。
理论和假设:提出发展的问题。
科学的方法是采用谨慎的,被控制的技术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过程。
相关研究并不能确定一个因素是否导致另一个因素的改变。相反,实验研究则被用来发现多个因素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选择观看高攻击性节目的儿童是因为本身就具有高攻击性,还是因为低社会经济地位,两个变量彼此相关,并不能证明任何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