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曾说:死生亦大矣。的确,在我老家乡下,一旦有人去世,不论高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要风风光光、体体面面,有尊严地上路。其间有一道道不成章法的程序。
1.送老。老人临终时,能有儿女在病床前照料或跪听遗嘱,是对临终老人最大的安慰。“送老归山才为儿”,在外游子一旦接到父母病危的消息,虽不远万里,亦必奔回。若老人临终儿女来不及送老,人们会叹息老人无福。咽气之后,儿孙要跪在床前,烧斗泉纸。并且一边哭泣,一边反复说着:xx,收钱哦。
2.把信。人一死,孝子不问事,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丧事。他们派人到亲戚六眷家把信(告诉死亡的消息)。死者若是女的,把信的人不能空着手去,还要带上糖酒等礼品。并且需等候娘家人来了,死者才能入殓。娘家人来后要仔细检查尸体,多方诘问,并在丧事规模上提出要求。如果死者生前受虐待,或年轻暴病而亡,娘家人就要聚众闹丧。对于其他亲友家,也要派人通知前来吊丧。
3.下礼。子孙对所有吊唁者,无论大人小孩,都要行跪拜礼,以示尊敬,称为“下礼”。
4.下停板。死者一咽气,子孙请人用艾水为死者擦洗身子,让其干干净净地离开这个世界。擦洗之后,换老衣(寿衣)。寿衣一般有“五领”(棉衣,夹衣各两领,单衣一领),“三腰”(夹裤两腰,单裤一腰),衣裤为棉布、绸布等,但不能穿化学品的衣服。再由床上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死人面盖斗泉纸,手捏“打狗粽”,头前放半碗夹生米饭,叫“倒头饭”,一双筷子插在米饭里,上面还放煮熟的剥掉壳的两个鸡蛋,叫“倒头蛋”,另插一炷香。
5.烧轿马。由儿孙抬着纸扎的轿马到三岔路口燃烧,燃烧时,手中抛洒炸好的稻谷花,口中不停地祷告着:“xx,我送你上轿了,你慢慢走啊!不要怕啊!”所有亲属都要去跟着送行,并燃放爆竹。
6.入殓。棺木停放在堂轩中,架在两张大方桌上。棺木生前准备,质量上等的叫“十郭”,中等的叫“三元,下等的叫“五底””。入殓师按地理先生计算的时辰入殓,亡者头枕鸡鸣枕(烧斗泉纸的灰),手握纸制银锭,脚穿老袜、老鞋,仰面平放。入殓师站在棺材的两头,围绕着尸体,上下左右用皮纸包石灰包扎紧,用经线瞄准亡者的鼻梁、棺材上下的子口,要三线对一线。
7.变白。入殓后,子孙披麻戴孝,身从穿粗布毛边白衣,腰系草绳,拖头用麻线,亡者亲属和前来吊唁的亲戚都要带白帽子。
8.设灵堂。入棺后,棺前摆祭桌,点蜡烛,设灵牌,棺材底下点长明灯——“本命灯”,灵前摆鸡、鱼、肉(“三牲”)及茶酒等贡品。孝幔、祭文、挽帐挂在灵堂后的墙上。子孙除下礼外,都要跪在灵堂前,烧香纸祭奠亡者。
9.做法事。根据亡者家庭情况,条件好儿孙孝的要请道士做三日三夜的法事;条件差的人家也要请道士做一天一夜的法事。道士一人,辅助的若干人。道士身穿法衣,手持铜铃,口中念念有词,锣鼓伴奏,唢呐声声,为亡人祈祷。
10.出殡。出殡也是按地理先生根据亡人的生辰和死亡计算时间和方位的。出殡声势浩大,锣鼓喧天。八个健壮的小伙子抬着棺材,手捏打杵,缓缓前行,抬到厝基场,儿女哀嚎,亲戚邻居一路送行到厝基场,再磕头烧香。
11.吃正饭。治丧期间,平时每餐吃的叫流水席,饭菜可以随随便便,死者抬上山以后,主人家要设宴款待所有香客,要好菜好饭,叫正餐。将祭祀用的猪羊三牲全部做菜。根据亲戚的主次辈分的大小在堂轩坐席,子孙要对所有的香客行跪礼致谢。
12.复山。死者出殡后的第二天,家属拎着三牲和香纸爆竹到厝基前,烧纸跪拜。
13.烧灵。一般在死者的“五七”或“七七”时,家属会烧纸扎的灵屋给死者,让其在阴间居住。灵屋的价格不一,由专人制作,各家根据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价格。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