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巴西,里约到奥运,是一条隔着十一个小时时差的路。我们从吐槽里约奥运硬件设施到傅园慧的表情包行走在社交网络,从孙杨到马龙,从游泳到乒乓,不再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几金几银,而是为喜悦或难过的泪水同喜悲。
微博的热门话题早已被奥运承包,我们在观看着奥运,也在消费着奥运。
8月7日孙杨肩负着大家对里约奥运会首金的期待,却以0.13秒的微弱差距斩获银牌。虽然是银牌,在里约奥运会的媒体报道里,大家的态度更为包容,似乎对金牌的追逐渐趋理性。宁泽涛虽然比赛失利,面对镜头仍然坦言“这就是最好的我。”
里约奥运会之前,我们对金牌狂热的从未削减,刘翔2012年退赛时的激烈舆论似乎未曾退去 。而这次里约奥运会好像多了一种不一样的声音:金牌并不能说明一切的包容之声。
金牌到底重要不重要?
这种包容之声冲击着“唯金牌论”的思想,但是金牌却是竞技体育最有魅力的说明。在过去的时代,金牌给我们自豪感和安全感,让我们知道祖国并不弱小。
而今天,成功举办过奥运会,连续多届奥运雄踞奖牌榜前三的中国,早已不再需要这些外物来证明自己了。运动员终于不再需要肩负给我们每一个人以安全感的重任,他们终于被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个性、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时候成功也有时候失败的人。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失去几块金牌,已不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享受着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式的真诚幽默,花痴着击剑队的幕后颜值和孙杨的肌肉,传递着网络上的各种搞笑段子,这是里约奥运会的惊喜。
从执着金牌而不得,到执着金牌而得,再到更坦然去参与竞技运动的竞争。
我很骄傲:我们走过了一个训练了十多年的运动员要向看了十多分钟直播的观众谢罪的年代,终于迎来了从“唯金牌”论时代到“我已经很满意”的享受时代。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是运动员不必非要拿到金牌,也被认可为“成功”的包容年代。
而我依然相信,还会有一个更好的时代,一个可以坦然接受失败的时代:一个不唯金牌至上,也不回避“痛失金牌”的时代。
我相信,那个时代离今天并不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