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从上周六下午开始扁桃体干疼继而有痰咳嗽,吃了两天感冒药,效果不好。等到周日晚上已经咳得睡不着觉。实在熬不住了,周一早早去医院化验拿药。从医院回到办公室,我就告知同事—我刚从医院确诊病毒感染,然后自觉的带起了口罩。其实,从上周三开始,陆续有同事嗓子疼、咳嗽,但是大家要么扛着、要么自己吃点药。像我这种有点不舒服就跑医院的人不多。事后想想,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真得有必要去医院吗?认真思考了一下,我觉得于我而言去医院是最佳选择。对于我这种选择困难症者。与其花时间去xhs搜索药品,不如直接去医院开药;对于我种焦虑不安者,与其扛上一周等自愈,不如吃完药踏踏实实睡觉;对于我这种谨小慎微者,带着口罩即既是对大家的保护,也避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不要内耗,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好好吃药、安心养病。
2.温暖无处不在
最近几天婆婆住院,需要老公陪护。我要早点回家带娃,晚饭要么不吃,要么凑活吃点饼干。昨天下班头疼又胃疼,到家后立刻煮了一碗泡面充饥。我在狼吐虎咽时,娃在客厅骑扭扭车。一阵风起云涌,娃呼得朝我奔来。我连连用手挡住:妈妈,有点恶心想吐,等我缓一会再陪你。娃愣了一下,然后关切的说:妈妈,我给你暖暖肚子就好了。之前他每次肚子疼,大人总是用搓热的手给他捂肚子。于是他搓搓两个小手就往我肚子上捂。他的小手凉呼呼的,但是我的心里暖融融的。
周六给妈妈打电话,顺口提及了嗓子不舒服的事情。老妈如临大敌、立刻警觉起来:让我不能大意,买点药吃。那关切之情顺着电话线直达我的心里。我不是个报喜不报忧的孩子,有点事情就跟老妈唠叨。记得上大学时,有次感冒咳嗽一周,仍不见好。我打电话告诉了爸妈,他们有些挂念,隔两个小时就问问状况。要不是离得太远,他俩就直接到学校压着我去打针吃药了。
像我这种有些矫情的孩子,生病时的身体和心理都很脆弱,但是幸运的是身边关心常在。我在小诊所打了三天吊瓶,每天有舍友陪着打针聊天。还有一次发烧时,合租的小伙伴冒着大雨陪我去医院打针;再有一次肠胃炎,实习的小伙伴陪我打电话聊天。这些温暖的瞬间再次从脑海中浮现出来,真是让我感恩与感动。
3.放下悬在心头的担忧
今天在公司加班出报表。本来在上周领导就提醒我要做报表,但是从梳理逻辑、设计模板再到调整定稿,单是想想就头大,于是这个事项被不断搁置。直到今天领导发话:今天必须发出来。于是快马加鞭,一天搞定。拖延为何而在?我想或许是因为之前成稿后一遍又一遍的修订才让我迟迟不想下手。在有限的时间内,自下而上的高效,最终让这件事情进展的更加顺利。
再回到今天的周更文上,从上周末开始我就着手构思周更文的主题,直到今天周更雨来临时,我才硬着头皮动笔。本来想写《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的读书笔记,但是做完了原书的思维导图就止步于零叁不成系统的感想;后来想写之前立下的周更主题-日更读书一周年的感想,但是又羞愧于每天念两页的懒散;再后来想写近期的购物好物分享,但是又觉得寥寥经验不足以凑够一千字。如是写周更文的念头悬在心上却难以落地。就在刚才,我还念想着延迟打卡或免周更申请,最后还是劝服自己:无论怎样先拿起笔来再说。于是在回家的地铁上,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的碎碎念文章应运而生。刚刚写好,车就到站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