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有爱心
对待弱者要积极帮助
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
奉献爱
也是需要学习的
(一)
最近关于王凤雅小朋友事件网上吵得很厉害,舆论导向由一开始对孩子家人没有积极救助的指责,到现在演变成对公益平台和志愿者过度干涉他人生活的批评,孰是孰非难以评判。
这件事情之所以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我想还是公众对于帮助他人的爱心被不断恶意消耗的忧虑。
先且不去区分人之初,性本啥的问题。事实上,作为社会动物,人都有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本能。帮助他人脱离困境会给带来我们心理上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有人称之为“伟大渴求”,代入到做公益中,当我们捐出的款项收到积极回复后,内心自然而然都会生出自己很有爱心的一种肯定。这种想让自己变“伟大”的潜意识促使我们不断地想要奉献爱心。
而对于此次王凤雅小朋友事件,公众之所以反应激烈,就是感觉自己满腔的献爱心行为好像受到了欺骗和利用:人们每天勾心斗角地生活下去已经够累了,为什么连献点爱心这么神圣的事情都存在欺骗?!
有的人进而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些年献出的爱心是否都喂了狗。
(二)
关于王凤雅家人是否存在诈捐和消极治疗,目前还没有完全准确的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
涉事的上海大树公益基金项目被停,数十位病危小朋友的捐款项目被停,王凤雅家人也一直饱受指责压力。
更严重的是,公众对于“奉献爱”这一行为在心中产生了芥蒂,当今后朋友圈里再次出现轻松筹、水滴筹等求助文章时,我们可能会选择拒绝。
事实上,经过初步了解,我对水滴筹和轻松筹的运营机制十分存疑,平台对发起人的资格审查力度太过薄弱,只是核对身份信息是都准确,而求助者的家庭情况,病情的描述是否准确,是否有经济能力应对困难,手术治疗费用的具体开支等等方面都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
网上很多的案例表明,对于心怀不轨的人来说,众筹就是用来骗取同情和金钱的极佳手段。有的家庭明明有房有车有医保,孩子病了舍不得自己花钱就上网众筹,让公众的爱心给自己孩子的病买单;有的夸大患者病情,花销开支往死里说;有的诈骗团伙专门到农村寻找患病孩童,编出凄惨故事博人同情牟取暴利……
如果不是此次王凤雅事件将“众筹”推向公众视野,该领域的乱象依旧不会得到重视。
(三)
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募捐文章开始挤入我们的视线。
朋友大喵最近就遇到类似的事情:以前的大学同学找到他,说自己父亲患了白血病,需要他帮忙推广募捐。大喵自己掏腰包捐了一笔钱,顺手也帮忙转发了文章,按理说已经尽了情分,但那位同学询问时全然不管大喵自己捐了多少钱,只在乎他帮忙推广了几个群,还要继续推广多少,全程命令式语气。
帮你是情分,不是本分。
当募捐行为脱离了正规机构的监管,由个人进行操控时,我眼中所看到的,更像是一场以爱为名的病毒传播。
个人募捐行为的隐患就在于,人都是自私的,我们谁也无法确保自己献出的爱心钱直接打到个人手中后,究竟会不会被完全用在正途。
所以我极力反对身边的朋友给各种轻松筹、水滴筹捐款,如果你有这份心,可以寻找相关正规的公益机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四)
奉献爱心不易,但爱不应该是盲目的、本能的。
我们做公益,献爱心也是需要学习的,而不是仅凭别人求助时的一腔热情。
三年前,有一期《等着你》讲述了一个小战士资助一村人读书的故事。我当时很愧疚,因为自己挣的钱比他多多了,却一直没有帮助他人的觉悟。
于是我开始关注公益,我希望找到一个可以让我明确知道钱花在哪里的平台,最好能让我知道通过自己的帮助,受助者的生活是否发生了改善。
后来我找到了春苗助学网,这个公益组织扎根四川十余年,他们通过志愿者亲自实地走访,采集出了真实的贫困学生资料进行公示。点开学生的头像,就可以知道其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
我选择的是“一对一”助学,平台提供了两个账号,一个是平台的,一个是孩子父亲的,我可以选择让平台帮助转交,也可以直接把钱打给孩子家庭,而我一旦确认资助后,平台上孩子的头像就会被更新到“已资助”一栏防止被重复资助。
这个平台用严谨、细致的流程设计让我相信了他们团队的专业,我也以此为契机,开始更多地关注公益事业。
两年后,在收到明确要求“不必资助”后,我将家里给小宋(被资助的孩子)整理出来的衣服寄走,开始将目光投向各个平台的公益项目上。
如今很多平台开始花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例如蚂蚁金服公益平台、腾讯公益平台、新浪微公益等等。
平台上的公益项目大抵相同,除了捐钱之外,有的还可以捐步数,捐利息。相比朋友圈里滥传的募捐文章,我更愿意相信这些平台能把我的钱花在合理的地方。
目前我在腾讯公益开通了5个项目的月捐活动,每个月系统会自动扣除捐款数额。此外,我还会积极参加平台组织的捐书捐物活动,将自己用不上的东西寄给可能用得着的人。
当然,很多平台也会开设一对一帮扶项目,不过这不像买基金随时都有,基本上刚推出一名待助对象就会被爱心人士迅速锁定,大家那汹涌的爱心,真的是让人很感动。
在我看来,做公益不应该是一种一时兴起的爱心表达,它应该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天然习得的能力,而应该经过自己的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做得好。
题外话:
最近看了一则新闻:安徽黄山的一位副镇长家庭困难,于是注册滴滴成为车主赚钱补贴家用,后反而被人举报至纪委。这位副镇长一个月工资只有3000多,要同时养活母亲、儿子,自己又身患疾病,着实不易。
但就是面对如此困境,他也没有走上贪腐的邪路,而是自力更生谋出路,相比那些明明家境殷实却在众筹平台搞募捐的骗子,人格高下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