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大量案例,但《定位》一书最大的意义可能还在于原理阐述和帮助观念更新,而不是提供实操指南。虽然最后两章,也讲了成功六部曲和定位游戏规则,但显然没有《蓝海战略》那么具体,只是笼统介绍了下步骤,想以此给企业做定位方案,恐怕远远不够。因此,笔记也更偏向理论,再加上继续分析coffee house的案例。
一、“定位”之依据
1一切从顾客角度去思考
一切从顾客角度去思考,是全书的基调,也是定位理论的基础。再往前挖掘,这个slogan其实提示了两种不同的思考视角或者思维方式。
从产品/企业角度——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Dial牌肥皂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同品牌的除味剂也必定会非常了不起。相类似地,从通用汽车公司来看,凯迪拉克不是汽车,而是公司的一个分支或者部门。这个逻辑在企业角度/层次是对的,然而,很遗憾,它却不是真理,真理在客户角度那里。
从潜在顾客的角度——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顾客把Dial 看成是香皂,而不仅仅是一种香皂品牌,因此Dial除味剂的出现,只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模糊。同样,在购买者角度来看,凯迪拉克就是大型豪华轿车,拜耳就是高级的阿司匹林。对他们来说,可口可乐就是倒在杯子里的褐色饮料,而不是一家公司一个品牌一个机构。
这其实揭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消费者或者顾客其实是非常懒的,在商品认知方面也许他们更倾向运用其直觉,而不是理性。因为,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意识到前一个角度(公司角度)的推理和结论更符合逻辑。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逻辑未必是应付人心智的最佳战略”。这就是作者在书中一再阐述的: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存在于产品之中,而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这既能解释这么多企业人何以进入误区,也促使我们回到本书的出发点——人们的心智。
2心智阶梯
从广告业及传播角度出发提出的如下理论更像是假说,但实践证明它们很可能是正确的:传播过度的社会,人们应对方式(或者说防御方式)就是过度简化的心智,即自动屏蔽大量信息、拒绝过于复杂的分析判断,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相匹配的信息,看到的就是他想看到的。
应对产品爆炸,对于每一类产品,客户心中都有一个产品阶梯,领导者在第一层,第二名在第二层,……阶梯层数不一,但不会超过七层(七定律)。这似乎有点像锚定原理,找到锚定点,就很难有所改变。要想使一个新品牌进入心智,就要重新定位或删除。
正是这个阶梯的存在,使得一旦行动就要尽量按照如下的规则去做:比如,要尽量抢占第一的位置(要保持“米狮龙堪称一流”而不是改成“夜晚属于米狮龙”);再比如,关联定位法(排名第二的安飞士关联上第一的赫兹;七喜关联上“非可乐”,“非可乐”的广告语就比“美国人人都喝七喜”要好)。
二、“定位”之策略
1领导者与跟随者各自策略
对于领导者: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要尽可能成为第一。因为领先者具有不成比例的资源优势(1923年25个品类中的第一品牌在77年后只有3个丢掉了领先地位,这简直不可思议),短时期内光凭惯性就能维持下去。怪不得当初快的和滴滴这么烧钱竞争,原来是为了抢占第一位置。怪不得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的公司,往往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远期战略规划判断上。
与此对应的领导者的策略:保持自己的“正宗货”的形象,广告上专注自己的价值而非竞争(可口可乐ibm);注意每一个新产品市场的风吹草动,花钱保护自己免遭意外;使用更宽泛的名字;用多品牌拦截对手(宝洁)。
对于跟随者:不要与领先者进行正面对抗,正确的做法是:找出有效空位(低价/高价/尺寸/年龄/性别等空位),然后填补上去(比如,“夜间感冒药”)
2名字的力量
还是回到客户思维,客户的认知是偷懒、偏直观和充满偏见的。名字就像钩子,把品牌挂在顾客心智的产品阶梯上。因此,要用“大豆黄油”这个词而不是“人造黄油”;尽量不要用字母缩写;要果断放弃过时的名字树立崭新形象(比如,美孚Mobil)……
对于新开发的产品,有两种命名战略:一种是将原有成功的品牌延伸到新发产品上;另一种则是给每一个产品定位,单独命名使它能在人们心中占据一个特殊位置,比如,汰渍能使衣服洁白、Cheer能使衣服白上加白、而Bold能使衣服鲜亮。这种策略背后其实还是直接连接前面的原理——在人们心中,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定位。一个名字如果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产品,就会造成认知上的模糊,从而模糊定位。
3品牌延伸正与反
基于上面的理由,本书很大程度上对品牌延伸持反对态度。Sears推出“永久牌”蓄电池,就比JC Penny 推出同品牌电池的策略要高明的多。在纸巾、卫生纸、面巾纸、餐巾纸、纸尿裤全部用同一个品牌,其实削弱了Scott的基础,丧失了它的第一品牌的地位。
品牌延伸好处在于其短期效应,问题在于其长期效应,延伸会使原有品牌的定位模糊不清,无法让顾客在第一时间回答“它是什么”这个问题。
但现实中品牌延伸的例子又大量存在,这说明似乎不能一概而论,于是书里提供了何时使用的几个规则(P196),但也只能粗粗看看,实际操作时使用延伸还是不使用,恐怕是非常复杂和具体的判断。(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失败的例子。)
4定位六部曲和游戏规则
相比游戏规则(第22章),定位的步骤显得相对更具操作性些:分析产品在顾客心中是什么;分析对手,找到空位,不断聚集;利用好有限的资源(比如金钱)有计划的逐步做推广;处理好创造性\创意和定位的矛盾关系,作出取舍;确定长期基本战略并改进,坚持到底。
三、“定位”之实操
1书中案例
公司定位(孟山都):放弃产品领先及运营领先,专注行业领先,开辟无人涉及的新领域,将自我定位于化工行业领头羊,以为行业说话的方式取得领先地位。
国家定位(比利时):比利时定位为美丽的国家,“有五个值得一游的城市——阿姆斯特丹”。
产品定位(奶球):定位潜在顾客(10岁小孩),重新定位竞争对手(棒状糖),重新定位自己(突出“耐吃”这一特点)。
长岛银行定位于“立足长岛,服务长岛”,在广告上排斥大城市银行,影响顾客。教会定位排除复杂,找出最简单明确的教会作用(也是其定位)“福音教师”,全部活动围绕这一点出发进行实施。
2 coffee house之定位思考
最后发现对于coffee house,本书能够借鉴遵循和适用的东西比起“蓝海战略”来简直太少了。暂时能够想到的有:第一,思考在顾客心智中,咖啡馆的产品阶梯。人们记不住超过七家的咖啡馆,想何种方法能够让顾客记住我们的咖啡馆呢?关联定位是一个方式,关联谁?星巴克?如何关联?第二,起一个好名字。“车库”显然适合创业,那定位于“连接和服务城市社团”的咖啡馆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第三,抢占第一的位置。率先做本城市的社团咖啡馆,抓住时机尽快做成最成熟和名气影响力最大的社团咖啡馆。
最后的一点想法,其实相对组织(公司、单位或国家)来说,个人更需要定位理论的指导。二者相似地方都在于找到空位,即选定一个具体的概念把它与自己联系起来(给自己贴上标签);然后通过职业发展不断巩固这个定位、增强这个标签。
�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