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票圈看到一纸聘书,是关于一位朋友任职学生会主席顺利结束的。
离开总让人心生感慨。
想起大一的自己,流连于各种学生会社团报名表,生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止步于面试。
到了大二,权衡利弊后,放弃学生会,留任在另一个新媒体部门以求更好的发展。
到后来发现,只要是校园组织,大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忙到挑灯夜战焦头烂额,却听到一种声音说「是学生组织啊,没前途」。
看着部门成员的兴趣日益减退,忍不住感叹「大家只是把这当作一个跳板而已」,得到的却是「不,到后面你会发现靠它根本跳不起来」。
得承认,参加学生会是在大学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为接触到更优秀的人增加一点可能性。
但在仰头羡慕的同时,也别忘了看看校园组织的天花板:
1.用牺牲自我的时间,换来琐事缠身
上半学期,我的两个室友刚任职学生会部长,兴致勃勃地准备大干一场。
没多久,就忙得像陀螺一样,每晚踩点赶回宿舍,恨不得沾床就着。
那些日子,一起吃饭的空隙,抬头便看见他们放下筷子回消息;
熄灯后,几个负责人也免不了开场深夜会议,同时顶着自带眼妆效果的黑眼圈;
一个活动的策划案,可能是来回修订13遍以后的版本…
到后来,连听到微信提示声都感到头大。
你可以说忙碌带来充实,但另一方面,忙碌也可以让人忘记自己是谁。
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掐住通往深度认知自我的途径,难道不是一种隐性的枷锁吗?
2.历年工作重复性强,发展空间小
听到朋友吐槽最多的就是,老师一边口头上让我们创新,一边行动上压榨我们的发挥空间。
这就揭示了个现实:老师是一份工作,而不是慈善。
举个例子,每年的校元旦晚会,都有领导和其他老师临场,压力不言而喻。承担责任的那方顾虑最多,所以筹办活动的老师才会有前面那种矛盾状态。
再从学生角度看,当开学时的热情呼啸而过,还剩几个人能全身心投入到校园事务中。管理层会知道,调动大家积极性有多难。
老师边压边催,部员心思不稳定,学校拨款又是个难解的迷。
再加上每年学校的活动基本都一样,人员流动的必然趋势意味着可替代性强。不是必须你在这个职位,而是这个职位刚好是你。
那么,学校组织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这个集体中的个人又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3.流水性的光环,消失在离任的那一天
曾问一位人大的同学为什么退出某个学校组织,他说,管理层官僚主义,某些人得益于身份在集体中过于凸显。
我侥幸认为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直到我们这届陆续任职,才不得不承认,变化的前期总是悄然无声的。
倒不是嚣张地喊出“我可是学生会主席”这种言论,而是在细枝末节中,感觉到对方带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架子也慢慢端起来了。
这是不应该发生但还蛮正常的反应。
觉得自己厉害,看不上别人,喜于社交性的夸赞,鄙夷中肯的话。离真实越来越远,止步不前,才是最可怕的后遗症。
而这种思维一旦带到工作中,会很吃亏。
你有能力,才会听到其他人说:不愧是当过xxx的人,上学的时候就这么厉害了;
你没能力,别人只会说:不就是当过xxx嘛,有个屁用。
看吧,妄图用过去的头衔去博一场未来的人,都会摔进虚幻的泡沫里。
不可否认加入校园组织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今天只是从天花板的角度,分享了一些过来人看到的真相。
那么,说到底,是否还有必要加入学生会这种校园组织?
大一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和明显特长的同学可参加,在与人和事的接触中,有意地了解并挖掘自己的潜力;
大二能从普通成员升为担任职位的人可参加,避免重复劳动,管理方面有很多素质值得学习;
有明确追求的大一大二,和已经到大三大四阶段的同学,不参加,建议通过实习等途径尽早谋求个人发展。
在这个一年一度离任换届的阶段,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辩证地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