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这部电影和同名的电视剧剧情比较相似,最初是改编于雷米的小说《心理罪画像》,悬疑片的定位还是吸引了比较多的影迷的。
电影主角的搭配算是比较常规,一个是傲气的天才犯罪心理画像师方木,但只是刚出校门,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另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老警察,起初看不上年轻气盛的方木。
我仅从两个角度去展开。
首先是罪犯的这个角度。
单单从凶手的角度来讲,主要罪犯是一个医生,他在血液的方面是专家,主要研究跟“吸血鬼”症状相似的一种血液疾病。这种病的特点是见不了光,一见光皮肤就会出灼热,加剧发病。最后,简单的“光线”就成了制胜法宝。
医生最开始只是研究这种病,并且想要研究出治疗这种病的药方,但后来发现这个其实绝症根本就治不了。可怕的是他自己在研究病症的过程中感染上了这种病,因此,他从救死扶伤转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大概是处于报复社会的心理,医生逐渐走上了一条“变态养成”之路,控制了一个本身就患有疾病的人,让他不断作案,吸食鲜血。也是很可悲的。
同伙的另一个凶手就更加令人唏嘘了。
他是一个正常人,但他六岁的小女儿也得了那种病的,于是那个医生就利用父亲对女儿的爱控制了那位父亲,让他不断的去寻找新鲜血液。包括最后关头,那位父亲也是为他的小女儿牺牲了。
因此,这些罪犯都是可恨又可怜、可悲啊。
另一个角度,是犯罪心理画像。
其实对于这个词我并不陌生,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丁墨,她的许多本小说里面都提到了“心理画像”,其中特别有名的应该是那一本《他来了,请闭眼》。
心理画像,其实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它类似于推理,但又不需要非常详细的证据,更多的是一种联想推测。
画心理画像的人往往会把自己想象成正在罪犯人,这样一来,不论是体貌特征还是心理状态,都能够无限程度上接近真正的罪犯。
电影中的方木,也就是天才少年犯罪心理画像师,他在侦破的第一起案件的时候仅仅通过死者血液的缺失量而断定,凶手是喝了死者的血液。他完全将自己当做凶手那样去思考,自来水在他眼中全是血水,对血液的渴望就像对水一样。
《他来了,请闭眼》中有一个这样的片段:书中最大的黑暗团伙大Boss,居然想让男主(也就是最厉害的犯罪心理画像师)成为自己的助手,这已经不仅仅是化敌为友了,而是想完全纳为己用。这恰恰证明了一点:所谓的正义和邪恶,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至于《心理罪》这部电影本身,应该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对于爱好犯罪推理这方面的人而言。主演李易峰看颜值确实是不错的,而且他的演技比前几年和杨幂一起演《怦然星动》的时候确实进步了不少,电影特效也相当的棒。
要说缺点的话,大概就是有几处的铺垫后面基本么怎么展开,所以给人一种“话还没讲完”的感觉。比如警察对于他父亲的心结,方木的傲气,无法真正画出自己画像的原因……
这些在电影中都只讲到一半,可能是因为时长不够吧,但也算是一种缺憾。
我最初的期待是,大结局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影片显然没有做到,还是有些小失望的,毕竟直接从小说改编,故事的连贯性什么的比较难以保证。
另一个小问题就是,电影事件变化、情节转弯的时候,剪辑留的空白太少,故事节奏过快。观众往往还没有回味过来的时候,下一事件又开始上演了。
我一直很喜欢看犯罪心理类的作品,很喜欢书中出现“为凶手作画像”这样的片段,所以雷米的《心理罪画像》大概会是一本很符合我审美的小说吧。